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杨曦
2月6日,记者来到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岩上村,看到村委会宣传栏上的“岩上村红黑榜”几个大字特别显眼。左侧红榜上,韦正宁、伍顺祥、王上奎等5人被评为先进户,右侧黑榜则空空如也。
“黑榜空了一年多了,现在人人讲文明、爱卫生,邻里矛盾少了,滥办酒席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义务劳动的多了,大家都在争当乡风文明先进户。”说起这几年岩上村的变化,岩上村退休教师王仕文越来越有劲。“岩上村每月要评一次乡风文明红黑榜,可村里的黑榜却空缺了很久。”
岩上村,白石岩乡南部的一个布依族村寨,群山环抱,梯田层叠。记者在村里转一圈,到处干干净净,令人神清气爽。
与如今的高颜值相比,前几年岩上村的环境卫生却是个“老大难”问题,“垃圾门前堆,家禽满村跑”是当时的真实写照。2021年,在安顺市创建宜居乡村交叉检查工作中,岩上村仅得86分,一块“创建宜居乡村流动黄牌”挂在了村委会门口。
改变,先从党员干部做起。村里组建志愿服务队,对全村上下进行重点清理。同时,把村民们聚拢在一起,坐下来摆问题、出主意、找病症,发动群众彻底清理全村生活垃圾,增强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着手,岩上村广泛开展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带动,提升群众参与宜居乡村创建的热度和广度。
“村容村貌治理,不能只靠村干部,重点是要全体村民参与。”岩上村党支部书记邵建友介绍,村里设置积分超市,对上了红榜的村民进行表彰。为了让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每次表彰都挑在村民大会上进行。村民戴着大红花登台领奖,带动身边的村民向榜样看齐。
村容村貌逐渐有了变化,村民自觉清除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的垃圾,把自家院落也拾掇得干干净净。同时,改造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曾经乱堆的杂物被打造成微菜园、微花园,点缀美丽乡村。
“村子变美了,大家脸上都有光,住着也特别安逸。”村民邵建昌说。
颜值提升了,“气质”也要赶紧跟上。岩上村紧锣密鼓推动人情攀比、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治理,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将淳朴节俭、文明健康的新风尚纳入村规民约。
“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村民的精气神更足了。”邵建友说,目前岩上村养殖业发展迅速。2024年生猪养殖存栏量200余头,2024年开展红芯薯种植,流转土地100余亩,带动务工约300余人次。
此外,岩上村党支部还利用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带动群众大力发展蜂糖李种植等,打造“党建+产业”基地,打通农商、农企对接渠道,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