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 张玉涛
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是思政课程的拓展与延伸,体现了“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必须精准捕捉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与深度交融,巧妙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夯实专业导师制。由专任教师担任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业导师,通过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实现精准对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积极申报和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活动。在帮助学生毕业实践、毕业论文和就业推荐的过程中,协同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困惑。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获奖数量、就业率、论文发表和升学考研率和对专业的认可度、归属感,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
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化。以专业化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为根基,深耕课程思政教育。为确保思政教育紧密贴合专业实际,班主任和辅导员均由具备较好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他们不仅是学生日常管理的引导者,更是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积极参与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热烈的课堂讨论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中,为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推出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程体系设计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又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专业教师全程指导,确保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拓宽实习实践路径。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实践中,有序推进以完成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为目标的整体性、一体化设计实习实践。结合学校文化旅游办学特色,倾向性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如开设土地资源调查、乡村旅游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等实践课程。积极与相关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设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实践机会和一定的就业渠道,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注重加强专业师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行业交流,提升自身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骨干担任实习实践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带来行业前沿视野和实用指导。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创新创业之路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社会实践经历、思政表现等纳入学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学校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挑战杯等学科竞赛资助政策,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树立典型,表彰在“课程思政+创新创业”融合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有效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