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202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落实大食物观,有助于实现贵州粮食供给的多样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供应,实现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兴农,做强种业“芯片”。在贯彻践行大食物观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科技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赋能全省粮食安全,确保全省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障全省粮食高质量、多样化供给。切实抓好全省的种业创新工作,加大对全省粮食种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力度,鼓励省内科研院所、高校、涉农龙头企业、种业企业强强联合,针对地方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大种业攻关,打造属于贵州特有的种业“芯片”,为全省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种子安全保障。同时,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做好对全省粮食资源的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全省的粮食资源数据,建立粮食资源基因库,并注重在生物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切实把握好粮食育种关、产业关和质量关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物科技和创新生物技术来不断拓展对全省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全省粮食资源的开发奠定坚实基础,有效提升全省粮食的综合利用效率。
科技躬耕,做优农业机械。通过不断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来研发更加有利于全省粮食生产的机械设施设备,为全省粮食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机械设备支撑,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要立足农业发展实际,针对地形地貌深挖农业机械发展潜力,通过自主研发和优化改进现有农业机械设施设备来打造符合全省发展实际的农业机械品牌。做好服务支撑,为全省农业机械研发提供政策和专项经费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攻关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不断优化和提升农业机械性能、可靠性和适应性,并在省内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机械企业。同时,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借助省内外高校和职业院校培育一支熟悉农业机械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技术攻关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强农,拓宽农业产业链。践行大食物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育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研学旅游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并在全省范围内做大培强作为民生支柱型产业的食品产业,吸引更多的城市消费者和投资者,这样既能为全省人民群众供应充足的生活物资,也能进一步拓宽全省粮食生产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进而推动全省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立足全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先进的食品生产技术释放粮食生产潜力,进一步助推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实现食品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助力全省农民致富增收。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研究适合动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实现对粮食的高效率开发。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