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靖
“头号工程”以系统性思维重塑发展逻辑,通过产业升级夯实根基、项目驱动注入动能、开放招商激活全局,为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提供了实践路径。
产业布局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
数字经济从“机房经济”向“场景革命”跃迁。为破解“存储数据多、应用场景少”的突出问题:一是数据要素化,推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升级为国家级数据交易平台,探索数据确权、定价、流通机制,培育数据经纪人、数据银行等新业态;二是产业数字化,在白酒、能矿、农业等传统领域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支持茅台集团建设“智慧茅台”、磷化集团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场景产业化,开发“东数西算”衍生场景,如贵阳贵安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时,可同步培育AI训练、区块链应用等产业生态。
特色农业从“地理标识”到“价值链掌控”。为继续提升品牌溢价、加工转化率:一是标准体系构建,建立“贵州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制定如修文猕猴桃、都匀毛尖、兴仁薏仁米等地理标志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二是冷链物流革命,在9个市州布局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田间预冷库,降低农产品损耗率;三是跨界融合创新,推广“茶文旅融合”模式,借鉴湄潭万亩茶海等成功经验,打造农事体验、研学旅行综合体。
文旅融合从“门票经济”到“体验经济”转型。为实现游客人均消费提质增效:一是文化IP活化,将苗族银饰、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衍生产品,打造“村超”“村BA”等群众体育IP;二是业态空间重构,在黄果树、梵净山等5A级景区周边建设“旅游产业社区”嵌入康养民宿、非遗工坊等消费场景;三是四季旅游破题,开发冬季温泉疗养、洞穴探险等产品,如六盘水滑雪场可联动昆明、成都打造南国冰雪旅游带。
项目推进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
一是项目生成机制创新。在顶层设计上,建立“五年规划—三年行动—年度清单”项目生成体系,围绕“四新”“四化”储备重大项目;在民间参与上,推广“项目超市”模式,定期发布新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项目包,吸引社会资本以PPP、REITs等方式参与;在科技赋能上,建立项目智慧管理平台,运用BIM技术对重大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要素保障体系重构。土地改革方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点状供地”“混合用地”模式,盘活闲置宅基地;金融创新方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推广“投贷联动”机制,对重大项目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人才支撑方面,实施“黔匠工程”,在清镇职教城设立大数据、装备制造等相关专业,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三是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在生态红线上,建立项目环境效益评估系统,如对赤水河流域项目实行“一项目一生态档案”管理;在债务管控上,严控政府投资项目负债率,建立“借用管还”闭环机制;在过程监督中,组建由行业专家等组成的项目督导团,对“百亿级”项目开展全过程审计。
招商创新从“政策洼地”到“生态高地”
一是招商策略升级。产业链靶向招商,绘制白酒、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链全景图;飞地经济突破,推动贵阳与苏州共建“东部研发+贵州制造”产业园,探索税收分成、GDP统计分离机制;以商招商深化,依托华为云、腾讯云等龙头企业,举办数字经济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吸引生态链企业集聚。二是营商环境优化。政务服务提级,在“全省通办”基础上推行“跨省通办”与广东、浙江等劳务输入大省实现医保、社保异地结算。法治环境优化,引入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联席处理机制。三是开放平台赋能。通道经济上,加密中欧班列(贵州)开行频次,在遵义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探索“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新模式。会展经济上,将数博会升级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打造“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永久会址品牌。口岸经济上,加快贵阳国际陆港建设,争取设立进口商品指定监管场地,发展保税研发、跨境保税展销等业态。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