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旭婉婷
蛇年首场寒潮消退,王卓月终于可以安心休两天假了。
“希望老天爷不要折腾!”她哈哈一笑,“现在是复工复产关键时期,一旦出现覆冰等情况,又歇不成。”
王卓月是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这个春节是她连续值守的第三年。
“习惯了。”1月28日,除夕,记者下午在研究院办公室见到王卓月时,她正监测相关天气数据。
除夕夜,离春节还有两小时,王卓月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守岁”,已准备上床了。睡觉前,她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了两句话——
“寒潮来袭,山顶预计会降到零下,重点检测。”
“修文县返乡人员激增,用电压力大,做好应急方案。”
29日清晨7时9分,她已赶到办公室,在线巡视全省电力线路覆冰情况。
头天晚上备忘录里记下的“担心”还是发生了。通过监测数据,王卓月发现修文县10千伏六久线有覆冰情况,可能造成倒杆断线。
她赶紧拿出手机,拨通修文县供电局配网综合班队长李华的电话。
“喂,李队长,10千伏六久线有覆冰,你带上无人机和红外测温仪先过去,我马上赶过来。”
“好的。路上要注意安全,我们老地方会合。”
温度、能见度都低,平常40分钟的车程,记者和王卓月一道跑了一个多小时。8点45分,终于和李华在修文县六屯镇回合。剩余还有4公里左右的山路,路面湿滑,还有凝冻,大家决定徒步走。
寒风凛冽、山路溜滑,足足两个小时,一行人才赶到10千伏六久线覆冰处,肉眼可见的是,覆冰比此前监测数据显示的更厚了。
“李队,是否可以让无人机飞上去,把这一条线都巡检一下。”
“目前气温-2℃,风速4级,可以起飞。”
无人机遥控器大屏上,远处的铁塔越来越清晰。近了,导地线、绝缘子串、线夹金具等的覆冰画面一目了然。
“导线无覆冰,绝缘子串上仅有少量覆冰。”
王卓月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下山来后,大家匆匆扒了几口晌午饭,又再次上山,前往10千伏六久线1号杆。这里是10千伏六久线和久石线互相倒负荷的关键位置,很容易出现发热情况。当天是大年初一,山下的扎佐镇有38000多户人家,下午做饭时用电量大,再次“体检”十分必要。
“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就多一份‘放心’。”王卓月说。
工作人员手持红外热成像仪仔细排查,王卓月耐心归纳整理测温数据和巡视情况,并进行薄弱环节分析,提出应对措施。
17点47分,工作人员发现10千伏六久线1号杆设备线夹发热,最高温达到150℃。“线夹一旦烧断,将引起大面积停电。”王卓月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处理。经过近1小时的作业,发热线夹拆除,新线夹更换完毕,1号杆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天已黑,路更滑。山下、夜空,烟花绽放。王卓月停下喘口气,拿出备忘录写下这句话:夜晚的修文,真亮,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