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紫云:“超级充电宝”赋能现代化产业

紫云储能电站电池舱整齐排列。王瑶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2月7日,记者乘车前往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猫营镇的大山深处,穿过蜿蜒的山路,到达一片开阔的平地,眼前一排排白色储能电池舱整齐排列,在薄雾中格外醒目。

这里是中核汇能贵州公司紫云200兆瓦/400兆瓦时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全省首个集中式大型储能电站,也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超级充电宝”,能够在用电低谷时将电力储存起来,等到用电高峰再释放,有效平衡了电力供需,减少新能源发电的浪费。

2023年3月,紫云储能电站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分两期建造,一期项目于2023年7月19日完成并网,二期项目于2023年9月27日完成并网。

“过去,风光发电‘看天吃饭’,多余的电只能白白浪费。现在,我们用储能技术削峰填谷,把每一度绿电都‘喂’进电网。”

紫云储能电站负责人杨元飞算了一笔生态账:储能电站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1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3万吨、二氧化硫约10吨。

在电站的规划与设计阶段,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始终。储能电站选址时避开了生态保护区、水源地等敏感区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采用模块化预制结构,减少了现场施工污染和材料浪费。

杨元飞用钥匙打开一台储能电池舱门,指着眼前的电池组向记者介绍:“每个电池舱有80个电池包,这些电池组就像电站的‘心脏’。一个电池舱可储电3440度,电站共118个电池舱,每天只需充电2小时就可以储电38万度左右,可保证为5万户人家同时供电。”

储能电站作为新能源与电网的桥梁,因具备调频调相和“充放”自如等功能特征,又被视为电网安全运行的“稳定器”“调节器”,在保障电力供应稳定、促进新能源消纳和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储能产业正迎来爆发期。正如杨元飞所言:“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核心始终是为绿色发展服务。”紫云储能电站的诞生,不仅为我省乃至西南地区的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我省现代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时近傍晚,山间飘起细雨,储能设备低沉的嗡鸣声与风声交织。杨元飞望着远处的群山说:“储能产业的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将继续以绿色赋能,智造未来,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这座深山中的“超级充电宝”,正以绿色动能托起产业升级。

--> 2025-02-1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5488.html 1 紫云:“超级充电宝”赋能现代化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