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警
晨雾未散,赤水市天台镇新店村的竹林深处已响起“哒哒”的电锯声,村民陈益全带着采伐队正忙活着采竹运竹工作。“现在鲜竹每吨能卖520元,我们正加快速度进行采伐。”陈益全擦了把汗,身后是连绵不断的翠竹林。
2月5日,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必须全力做好的“必答题”,赤水竹产业链上的“拔节声”也愈发清晰。
在凤凰村切片厂,陈益全采伐的竹子被切割成均匀的竹片,运往全国单系列产量最大的竹浆生产企业泰盛(贵州)竹资源公司。36万吨优质竹浆从这里产出,支撑着下游10余家竹浆模塑企业的原料需求。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此。距离泰盛公司5公里处,贵州竹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全速运转,竹浆板经过打浆、成型、热压等工序,化作可降解的酒托。“竹浆模塑产品在土壤中90天可完全降解,80%转化为有机肥。”设计总监曹源举起与茅台合作开发的竹浆酒托介绍,这类环保包装正成为白酒行业的“新宠”。
同时,隔壁的兴常美公司车间里演绎着更极致的“竹循环”,楠竹被抽丝成竹签竹筷,边角料制成烧烤竹炭。“每根竹子都物尽其用,余热回收系统还能为烘干工序供能。”董事长林礼清介绍。该公司年消耗楠竹10万吨,已推出竹牙刷、竹餐具等近百种快消品,其二期项目投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4亿元。
赤水的竹产业“家底”愈发厚实。作为贵州省竹资源第一大县,这里132.8万亩竹林养育着16.5万名竹农,人均8亩的竹林面积居全国首位。2024年,赤水市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试点,全市涉竹加工企业近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竹产业产值突破90亿元。
“我们要让竹从‘山林资源’变为‘城市基因’。”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翁永学告诉记者,赤水正在申报国家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到2026年,全市将培育8家以上亿元级竹企,竹产业总产值突破110亿元,打造三产融合的现代化竹业体系。
竹筒饭、竹笋鸡烹香的“全竹宴”吸引八方食客;竹粉与生物降解材料融合而成的抑菌农膜铺向田间;4片竹篾叠起仅有一张A4纸厚度的竹纸走进千家万户……竹海翻涌着产业新潮,上百万亩竹林不仅孕育着“全竹宴”的烟火气,更书写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绿文章”。如今撑起90亿元产值的“生态支柱”,其竹产业链上已衍生出500余种产品,见证着“以竹代塑”的千面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