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先菊 徐元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从扶贫到振兴,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近年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和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完善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本地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探索出了参与乡村振兴的多元模式,有力推动了山地特色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向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组建服务民营经济实体机构,用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联席会议制度。未来,贵州应抢抓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协作、“万企兴万村”行动等重要机遇,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熟悉乡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了解市场和管理科学等优势,鼓励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乡村振兴。
健全完善政策支持机制。进一步完善宣传工作机制。一方面,坚持全面参与,突出重点,打破三次产业界限,面向全社会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思想动员引导,提升“万企兴万村”行动的社会关注度、支持度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加快认定一批“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案例,加大对参与企业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激励各类参与主体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主动担当作为。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一方面,统筹推动财政、金融和产业部门合力攻坚,为民营企业在农村实施产业项目做好配套支持,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对于获评的示范项目和基地,出台相应的奖励性政策,以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创先争优。同时,设计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对申报的示范项目和基地的地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完善政策精准推送机制。加强直接面向民营企业的政策发布,及时分行业、分规模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和精准推送工作,加大农业科技对接力度。建立政策落实监督约束机制。加大政策协同落实力度,提升政策服务水平,打通已出台的各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涉农政策和激励政策落地“中梗阻”,确保企业应享尽享、直达快享,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让更多参与企业能够留得下、站得住、走得远。
健全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兴村”项目谋划储备机制。抓好当前“兴村”项目建设,强化部门联动,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共同谋划一批能够让村企“双赢”的高效农业、优质种业、特色种养殖、民俗旅游、田园综合体、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贸易、现代物流等产业项目,拓展民营企业参与空间。健全完善“兴村”项目前期工作机制。一方面,紧盯“兴村”项目前期工作任务,逐项压茬推进,及时协调解决审批、用地、资金等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兴村”项目审批“一网通办”,依托“数字政府”建设,联通各级各类审批平台、监督管理平台以及政务大厅等线下管理服务机构,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协同机制,优化“兴村”项目全过程审批事项。健全完善“兴村”项目推进落实机制。一方面,对参与企业和“兴村”项目实行“管家+保姆”式帮办代办服务,“一企一策”制定措施,进一步提高项目落地率,做优“兴村”项目的存量和增量,发展契合每一个村独特需求的产业。另一方面,对目前已结对帮扶的“兴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低效的“兴村”项目要剖析原因并进行相应策略调整,筑牢村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健全产业链培育机制。优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链协作配套。集中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全方位建设绿色优质规模化生产基地,全过程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锻造产业链长板。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入手,实施标准化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倍增、农产品品牌打造、产销地市场衔接、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基础设施装备升级、现代经营制度创新、绿色生态农业推进、多元业态融合促进等,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拓展特色农业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培育本土“链主”企业,引领现代化产业链发展。一方面,瞄准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具备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按照“扶大、扶优”“一企一策”原则,通过精准引导、靶向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固链、补链、延链、强链能力的“链主”企业。另一方面,牢牢把握能源革命与数字经济发展窗口期,引导“链主”企业率先应用数字技术对生产经营环节进行改造,以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为主攻方向,加快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打造一批“链主”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
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储备。充分发挥在外人士的社会资源和优势,以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乡、信息回馈、智力回哺等方式,到家乡创业就业,为推动家乡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积极培养技能型人才,多渠道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充分做好企业与人才有效对接工作,持续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确保参与企业稳定和谐发展。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方面,强化政银合作,创新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开发匹配适合涉农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如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生物资产抵押融资制度,推广农业生产设施设备抵押和生物资产抵押融资改革试点,以制度形式对此类资产进行确权、允许此类资产进行交易,破解银行机构不敢贷、不能贷和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双向”难题。另一方面,加大稳贷续贷支持力度,加强融资担保服务,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征信体系,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贷款周转成本。探索建立县乡村帮扶企业直通车制度,畅通政企沟通平台。形成各主管部门以及所在乡镇共同参与的联合沟通机制,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村企联建的情况和问题,研究解决办法,积极排忧解难,切实为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乡村广阔资源涵养企业发展土壤,以产业带富作用实现农民、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振兴。一方面,支持参与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引导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民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推广“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运行组织模式,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另一方面,支持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引导民营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合作社、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商会组织的党组织与基层村(社区)党组织进行“支部联建”,鼓励经济上有实力、事业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影响、行动上有激情的民营企业家到村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和“名誉村主任”,使民营企业与乡村凝聚合力、共促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