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鲍贝贝
2023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贵州开展为期1年的国家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一年来,贵州在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上,开展了很多创新性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推动企业通过数据知识产权进行数据交易、数据要素改革和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引导多家企业实现数据资产入表、质押融资等,解决了企业发展难题。
贵州在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上有哪些优势?在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多场景运用、多途径流通等方面可以如何发力?就这些问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专访了贵州商学院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雪。
记者:2024年8月27日,贵州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上线以来,已登记发放数据知识产权证书202件,覆盖我省及新疆、浙江、云南等地54家创新主体。您认为贵州在搭建登记平台,开展登记工作上有哪些优势?后续将如何覆盖更多拥有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主体?
张雪: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优势。在政策制度优势上,2023年底,贵州成为国家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后就明确了“1135”工作思路,随后相继出台《贵州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首个省级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资助政策,为平台搭建和登记工作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在技术模式优势上,依托“数据要素OID服务平台”技术底座建设登记平台,贵州首创了“双证并发”的特色登记模式,大大降低企业登记成本和行政成本,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
在产业基础优势上,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成果,为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的搭建和运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实践经验。
在专业研究优势上,贵州省数据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成立,整合了高校、研究机构等资源,可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登记工作提供专业指导。
为覆盖更多拥有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主体,我认为接下来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线上培训等,宣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意义、作用和流程,提高企业和创新主体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优化服务体系。围绕数据集成、评估等环节,征集运营服务机构,构建公共服务生态体系,为主体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优质服务,降低登记成本和难度。
结合产业特色。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分批次分重点开展登记平台推广,如在大数据、文旅、交通等优势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数据知识产权应用企业,以点带面扩大覆盖范围。
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地区及其他数据产业发达地区加强合作,建立跨区域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互认互通,吸引更多外地主体参与到贵州的登记平台中。
记者:试点运行一年来,贵州在数据知识产权交易、质押、证券化等运用场景全面破题,实现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5000万元。您认为贵州在引导企业用数据“知产”变“资产”上将为企业发展带来哪些利好?
张雪:我认为企业实现数据“知产”变“资产”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还可以拓展业务范围、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此外,还可以提升品牌形象,成功实现数据“知产”变“资产”,展示企业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应用的领先性,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客户、合作伙伴信任度。
有了资金支持,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如通过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获得2000多万元融资的贵州云宇橡胶公司,融资成功后顺利实现了设备升级、技术改造。而有的企业,将有更多资本投入厂房建设,扩大生产线。
数据知识产权是企业独特资产,通过挖掘数据价值,能为企业提供独特产品或服务,与对手形成差异化竞争。
记者:截至目前,贵州省数据知识产权已在文旅、交通、市场监管等场景运用方面“崭露头角”,您认为,在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多场景运用、多途径流通等方面,贵州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
张雪:我认为主要的发力点有三方面——
要加快制定数据知识产权的分类、评估、交易等统一标准,推动数据在不同场景和平台之间的高效流通与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要建立健全数据知识产权监管体系,加强对数据采集、存储、使用、交易等环节的监管,保障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相关的技术研发,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数据的采集、分析、管理和保护能力。
要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设数据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既懂数据技术又懂知识产权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数据知识产权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团队到贵州创新创业,为数据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