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郑宇潇
1月27日,记者踏入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瞬间被扑面而来的年味包围。乌江六冲河畔,农家小院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随风轻晃,满是喜庆氛围。河面上,一叶扁舟悠悠前行,村民杨清鑫摇着船桨,正专注打捞河中漂浮的白色垃圾。
“现在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明显提高了,河面上的垃圾越来越少。”结束一圈巡河的杨清鑫说。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江六冲河段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曾经,困于深山的化屋村民依水而生,网箱养鱼等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生活,却也引发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自2018年起,化屋村全面响应国家禁渔政策,坚决取缔网箱养殖,按时完成退捕任务。为守护好六冲河,村里下足功夫:修建两座水质监测站,安装126座污水处理设施,为258户村民配备污水处理装置;还引入河道智能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远程监控。
清晨,六冲河碧水悠悠,雾气氤氲,百里画廊如诗如画。“如今的乌江水,清澈得很!跟4年前相比,化屋村的生态环境又上了一个台阶。”站在江边,化屋村驻村干部杨国奇满是自豪。
水绿山青的美景吸引着八方游客。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化屋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2024年前10个月,全村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如今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3.08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曾经的渔民杨清鑫,上岸成了护河员,还把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吃上了“生态旅游饭”。巡河归来,他便在店里忙碌,更换老旧设备、打扫客房卫生,一刻不停。“春节游客多,准备大年初一就开门营业,希望生意更上一层楼,收入越来越高。”杨清鑫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