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伟 通讯员 赵毫 陈飞宏 陈静柔
文脉承古今,老城展新颜。
在贵阳,一条承载着700多年厚重历史的文化走廊——历史城垣步道,近期揭开神秘面纱,迎接八方来客。
沿着这条步道缓步前行,老贵阳“九门四阁”等历史文化和城市街景相得益彰,在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质,成为市民和游客探寻城市鲜活记忆的新热点。
昵称为“郭大侠”的河南姑娘,漫步贵阳历史城垣步道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她的独特体验:“走上这条步道,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遗迹上。这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名人令人叹为观止,真是不虚此行。”
贵阳城垣始建于元朝,历经明、清两代的多次修葺与扩建,形成了“九门四阁”的城市格局。然而,随着历史变迁,老城城墙大部分被拆毁,仅留下少量断垣残壁。
为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化,2024年,贵阳市开始建设历史城垣步道项目。
总长7908米的贵阳历史城垣步道,其中云岩区5113米、南明区2795米。步道串联起了老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北门、新东门、威清门、六广门、红边门“九门”,连通了灵关阁、文昌阁、皇经阁、玉皇阁“四阁”,构成了“九门四阁”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沿线配置了多元化的节点元素及文化小品,如标识标牌、寻迹线地雕等,立体展现了历史文化的独特风采。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贵阳历史城垣步道被“九门四阁”的楹联灯牌点缀得如梦如幻,云岩区友谊路瞬间化身为一条璀璨的“文化星河”,吸引市民与游客前往;南明区万东桥下,“南明十二景”在桥柱上依次呈现,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引领着人们穿越时空,走进历史的长河……
历史城垣步道是一条访古之路,也是一条智慧文旅的新路。
云岩区、南明区综合运用图、文、声、光、电等呈现手段,以及现代工艺、新型材料等建造方式,创造性恢复大西门、新东门门楼,赋予城市建筑和街头巷尾更多历史感和科技感,让历史与未来交融、传统与现代辉映。同时,在历史城垣步道公共空间重要节点,布局历史寻迹线、文化体验点,开发智能语音导览、户外服务系统、无障碍数字地图等智慧应用,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的文化观感和服务体验,有效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用”起来、“活”起来、“潮”起来。
如今,贵阳历史城垣步道已成为探寻贵阳历史文化的绝佳路径,为贵阳文旅产业增添了一张新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贵阳的历史,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道”在城市:文脉浸润街巷
在南明区水钢大厦下抬头仰望,“禹门叠浪”景观点亮2795米的起点,以现代手法进行手绘复原的贵阳舆图,将老贵阳人记忆中的老城风貌一览无遗;“活跃”在城厢地图、路标指示、电箱等沿线景观与公共服务设施上的“鱼化龙”符号,带着“甲秀挺,文风昌”的美好寓意,成为历史城垣步道的文化符号;步道旁,古城墙、甲秀楼、南明河、南明桥的历史老照片,让城垣记忆可视化,纵向与横向的交错互构下,老城轮廓与现代城市道路在此重叠交汇。
2795米,从大西门至次南门,从次南门至大南门,从大南门至老东门,既是城市,也是历史。禹门老地图、城墙老照片、注入历史元素的公交车站重塑……沿着寻迹线,一路见证贵阳城垣的历史与发展。
“留住城市记忆,让城市更兴盛。历史城垣步道的建设,我们聚焦以节点式、场景式的叙事脉络打造具有贵阳老城文化记忆的新模式与新场景,立体展现南明区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南明区城市更新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步道的框架设计方面,南明区聚焦节点式、场景式的叙事脉络,以“寻迹线”串联起禹门叠浪、城垣记忆、指月明心、大南门空间等历史文化场景和节点,再现并重塑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与内涵,并综合选取运用“九门四阁”的相关元素符号,采用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塑造独特的文化体验场景与空间,让市民、游客在城市漫步中感受贵阳过去与现代的交融。此外,还将“市树”“市花”等贵阳符号融入景观设计的全过程,通过在人行道沿线和文化节点花池种植“市树”“市花”(市树是樟树和竹子,市花是兰花和紫薇)进一步提升和亮化整体建筑景观。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南明区贯彻“精”改造、“细”雕琢、“巧”经营的工作思路,以整体统筹、片区改造、单元联动系统推进“一河一道两片”(“一河”指贯城河沿线,“一道”指贵阳老城历史城垣步道,“两片”包括云岩区文昌阁和南明区翠微园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9个子项目,综合老旧小区改、背街小巷改、地下管网改“多改合一”,坚持“留、改、拆、建、运、管”相结合,坚持对改造区域进行全空间、一体化设计,探索城市更新改造、文脉保护利用、文旅商数融合共生的南明模式。
阶梯、护栏、公交站台……一项项“微改造”让历史城垣步道沿线旧街重塑新颜,“九门四阁”文化元素符号连接起老城旧街小巷,通过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南明区在城市更新中,持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推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有机融合。
“道”出烟火:人气聚商气旺
“谷播元辰农待雨,花探上巳女如云。”“近听河声宜洗马,远窥山意欲搏狮。”“楼伫蟾光先入座,山随龙势远穿城。”……夜晚,走在全新亮相的云岩区友谊路,一幅幅刻有“九门四阁”楹联及名称的明亮灯牌不仅照亮了市民、游客出行的夜路,也为历史城垣步道增添了靓丽色彩。
“友谊路段作为贵阳历史城垣步道重点路段之一,我们规划在地上打造景观小品、空中设计楹联灯牌,以多种方式呈现老城文化,让市民、游客一目了然。”贵阳历史城垣步道云岩区设计师何磊表示,“九门四阁”楹联是由清末楹联大家刘韫良所题,分别对应老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北门、新东门、威清门、六广门、红边门,其中新东门位于友谊路与黔灵东路交汇处。将夜景灯牌错落有致地悬挂于树梢上,既营造了夜景氛围,升腾了烟火气,也有益于推动友谊路夜经济发展,将友谊路打造成贵阳又一处文旅新地标。
何磊介绍,为丰富历史城垣步道文化元素,全方位展示“九门四阁”历史文化,在友谊路全段中,还设计打造了友谊路口袋公园、小东门口袋公园、天桥口袋公园3处口袋公园,让文化符号融入街巷肌理,同时在这3处口袋公园墙面上,采用贵阳老照片、老地图等元素作为景观打造。并设置了印有“九门四阁”元素图标的公共休闲座椅,让市民、游客置身于历史城垣步道文化之中。
“挺不错的,以前友谊路晚上虽然也有夜市小店营业,但路灯昏暗,路上行人较少。现在整条友谊路的树上都挂上了楹联灯牌,环境美了,夜晚的行人也多了。”谈起贵阳历史城垣步道云岩区友谊路段的改造,家住新印厂路的居民赵雷打开了话匣子。
历史城垣步道,“道”出民生温度,更“道”出了好商机。
新引进的品牌乐山麻辣串串等已成年轻人最爱,即将开业的酒吧也备受期待。此外,2200平方米的二次元动漫街区——漫迹乐谷也即将开业……去年5月开业的新印1950文创园项目,是云岩区历史城垣步道项目中的文商旅融合典范。即便是寒冷的冬日,这里依然人气十足。
随着历史城垣步道的完工亮相,新印1950企划部负责人汤玲彦信心满满。“城恒步道的建设为来到新印1950的顾客提供了便利,新印厂路变得更漂亮了,对增加人流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汤玲彦说,原本新印厂路是单行三车道,车辆速度很快,路人行走不方便,现在有了专门的步道,还设置了隔离护栏,路面植入了贵阳的历史文化,既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又美化了城市。
历史城垣步道建设的积极影响,不仅在新印1950,沿线其他地方也初见成效。在云岩区飞山街中段,一堵恢复的“城垣”和相应的步道,引得路人驻足观看,也为旁边的餐饮店带来人气;在大西门“城楼处”,一家家临街店铺前的普通石阶,通过植入“九门四阁”的历史文化后,构成了城市文化的独特风情,聚集人气的同时,同样也带来了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