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亚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强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新时代思考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进路问题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紧紧扣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意涵,二是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复合概念,其中“中华民族”表明其主体性,“共有”表明其方向性,“精神”表明其本质性,“家园”表明其功能性。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意涵出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进路必须呼应和彰显“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共有”的方向性、“精神”的本质性及“家园”的功能性。另一方面,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这四对关系。通过系统分析可以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对关系”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四个属性”之间有着合乎逻辑的对应关系。
作为中华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神文化成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彰显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这就要求必须正确把握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性构建的基本策略手段,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要彰显共有的方向性,这就要求必须正确把握好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要折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彰显精神的本质性,这就要求必须正确把握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彰显家园的功能性,这就要求必须正确把握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深刻体现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内在的紧密的逻辑关联,具有很强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导意义。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彰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中华民族”主体性。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具有国家民族的意涵。中华民族自始至终承担着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者、享有者、维护者等多重角色,中华民族这一集体身份使共有精神家园有了明确的主体归属。由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的客观存在,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问题。在认识上,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在层级和范畴上的不同,既要坚持本民族意识服从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认识到各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是正常现象。在实践中,既要突出中华民族这一原则立场,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以维护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为实现各民族具体利益的前提;也要避免两种民族主义的错误倾向,防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包容性、认同度和凝聚力产生负面影响。
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彰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有”方向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共有”一词,内在蕴含有多样统一的意涵,既说明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实体性民族共同体这一事实,也包含中华文化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文化融汇而成的意义。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共有”凸显两方面的话语实质。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认同,“共有”的实质就是各民族在精神文化层面所彰显出来的融通互嵌;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在蕴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强调,“共有”的实质必然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建构。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共有”方向的实现,就有赖于对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正确把握。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要在尊重、包容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凸显各民族在价值、情感、身份、利益、命运等方面的共享关系,强化精神纽带作用并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彰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本质性。在人类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关系。只有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使得一个民族才能真正意义上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构建一种全国各族人民共享的精神文化纽带,这种精神纽带有利于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得各族民众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归依。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认同范畴,把握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就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本质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形塑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精神内核、精神标识具有强大极大的现实意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精神力量和意识支撑。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彰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家园”功能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灵魂安顿和精神归根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心灵慰藉、精神归属和终极关怀。在相当程度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栖息、情感归属的聚合处,就是因为“家园”所体现的功能性得以释放。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得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部结构不断完善,使“家园”的向心力、凝聚力得以提升;而在外部则释放出极强的吸引力,使“家园”的庇护感和归宿感不断增强,最终完成中华民族认同的使命。作为共同体共享共建共依共存的心灵世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的功能性实质上体现为以精神为纽带的文化认同功能。“文化认同是最深层认同”“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功能的发挥必须依托于文化的作用,故而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基础作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正确认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构成性关系,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主干”“枝叶”的关系,发挥中华文化在精神家园中的功能性,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以此促进中华文化交相辉映,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作者为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