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赤水河畔的多彩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黔北明珠,镶于川黔。走进遵义市赤水市,红、绿、白交织的多彩画卷彰显着独特魅力。

红——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

绿——翠竹如海铺陈在群山之间,书写着中国竹都的奋进故事;

白——酱酒产业乘势崛起,孕育出“酱酒主产区,生态原产地”的鲜明标识。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新年伊始,记者来到赤水市大同古镇,狭长的老街清幽宁静,游客在古镇的茶馆里喝盖碗茶,老人们坐在自家门前小憩,不时与过往的街坊唠家常……

老街上有一栋上百年的老屋,往来的人时常在此驻足,这里就是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旧址。1929年12月,经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批准,将原中共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改建为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下辖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20人。这是贵州境内设立的第一个地方党组织。

红色是赤水的底色,也是最宝贵的财富。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发动了四渡赤水战役,开展了长达3个多月的迂回运动战,著名的元厚夜袭战、黄陂洞战斗、复兴场战斗都发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遗迹。

这些红色印记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最宝贝的精神财富,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长征精神。

“以竹代塑”链式壮大

1990年撤县设市之时,赤水市就提出“生态立市”理念,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和强市之源。30多年过去,竹林面积从50余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32.8万亩。

这些年来,赤水市厚植绿色根基,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逐步形成了以竹产业为主的立体生态循环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山上栽竹、石上种药、林下养鸡、河谷酿酒的落地落实,绿色发展动力十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稳定在7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跨入百亿级,竹业综合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左右。

同时,赤水还顺应以竹代塑的绿色发展理念,抢抓新机遇、抢占新赛道、探索新产品,搭建“政府+企业+院校”协作机制,与国际竹藤中心、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助力竹类企业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

目前,赤水已推出竹质文具、竹质洗护品、竹质家具、一次性竹质餐具、酒盒内托及酒盒、竹质建材等3大类12小类100余个单品,已涵盖生活中的各方面,逐步形成纸浆模塑、竹建材、竹家具等为主的以竹代塑产业链条。

酱酒品牌群芳竞秀

“发展酱香白酒产业,赤水有最好的生态资源、最优的产区条件、最大的发展潜力。”2024年11月23日,在海南海口举行的2024赤水产区推介暨AIIC赤水酱香酒之夜活动上,赤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巍在致辞时说。

赤水地处“中国酱香赤水河谷”和“中国白酒金三角产区”核心区,有着中海拔、低纬度、深河谷、微风速、生态水、紫红泥、丹霞石的产区特色,酿造酱香白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市规划布局酱香白酒产业“一园两区”,整合酱香白酒产业建设用地近8000亩,贵粱酒业、百年赤水、远明中厚、赤水酱香等30余种酱酒品牌百花齐放。同时,聚焦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目标,积极探索酒旅融合路径,在赤水河谷布局特色精品酒庄,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当前,赤水河下游酱香白酒黄金产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赤水已成为贵州省酱香白酒重要产区之一。2024年,赤水市白酒产能增长到约5万千升,白酒及其配套产业年产值快速增长。

--> 2025-01-2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4762.html 1 赤水河畔的多彩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