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平均主义总体上被打破,收入差距呈现出快速扩大的趋势。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部署,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准确研判引发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富和资源在空间上集聚的程度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发展增速来看,受国际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影响,一些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趋缓,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从发展要素流动来看,目前一些地区城乡之间的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流动受限,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格局仍未完全形成。此外,城乡之间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少数个体劳动致富的积极性不足,重大疾病支出等也影响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之策,把“蛋糕”做大做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针,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与重要支撑。要在人才、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的支持下,根据地方特色、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主体功能定位等选取主导产业,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更好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出台更为精准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开展兴边富民等专项行动,推动民族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后发赶超,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收入水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推动资金、政策向农村地区聚焦,因地制宜将茶叶、辣椒、蔬菜、中药材、肉牛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为富民惠民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党支部引领的集体经济的发展,强化集体经济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着力解决城乡居民关心的“就业的位置”等核心需要,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增强城乡居民就业能力。积极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劳务输出、产业带动、公益性岗位、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方式拓宽城乡居民就业渠道,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人有就业岗位,尤其要积极关注易地搬迁群众、退役军人、大学生、农民等重点群体的就业状况,通过就业的方式增加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发展,开展家政、养老、汽修、无人机“飞手”等各类技能培训,提升城乡居民劳动技能,化解“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矛盾,推动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整合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高等教育机构、职教机构、农技站等多种资源开展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积极做好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等宣传与服务,充分发挥驻外劳务协作站的职责,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维权、政策咨询等服务,必要时利用劳动调解、司法手段保障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
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围绕是否有无劳动能力等核心指标建立一套完善、科学、有效的识别标准,把将包括监测对象中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以及因意外事故支出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群体按照识别标准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范围,并设计常态化帮扶政策体系实施分类精准帮扶。落实中央、省在税收、医保、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惠民政策,切实减轻群众生活负担,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积极开展社会救助行动。关心关爱困难群众,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加强对孤寡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走访关爱,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