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培亮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三者之间的“质”的优化组合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贵州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促进生产力的整体跃升,不仅有力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为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贵州大力推进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聚焦主战略主定位加快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快推进“强工科”“新工科”建设,推进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学科建设,实现理工科专业及在校学生人数占比“两个提升”。同时,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贵州行’”等活动实效。加快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确保人才出得去、回得来。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银龄教师行动计划”“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办好“贵州人才博览会”“人才日”等活动,新增各类人才25万人。引进和用好海内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释放数据要素潜能。随着数据要素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其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通过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协同,实现以数据流引领物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高效组合,从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力的跃升。为此,贵州充分利用数据这种新型生产要素,坚持算力、数据、应用、产业联动,高质量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全力打造全国算力高地,开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试点工作,推进算电协同、算网协同;推进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实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动,出台支持数据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布局发展数据标注、算力服务、数据应用、数据技术等数据产业;加强数据开发利用,加快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以公共数据为牵引,以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为载体,带动企业数据流通使用;加快数字化转型应用,实施行业大模型发展行动,在“8+4”等重点行业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应用改造,加快企业数字化进程,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
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贵州继续安排300亿元财政资金注入“四化”等产业基金,安排1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着力稳存量、拓增量,锚定“3533”目标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更大成效。同时,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特色科技强省。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改革。建优建强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支持绿色农药、特种化学电源等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持续推进已批建的3家省实验室和22家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在人工智能、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等领域新组建3家以上省实验室,再布局建设30家左右全省重点实验室,积极支持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协同推进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大力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将财政科技资金80%以上投入“六大产业基地”等领域,实施20项以上重大科技项目、转化100项以上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内在要求是创新,关键在“质”,最终落脚于生产力,是由生产要素内部及其之间以一定的结构组合而形成的有机系统。强调生产要依靠知识力量、科技手段、数字技术和创新赋能以达到生产提质增效。必须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围绕创新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变革,努力构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此,贵州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更多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将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不断建立健全与之适应的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及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绿色发展,强化要素支撑,从而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时代前列。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