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培育弘扬“五大文化” 点亮百年文教之光

黔西南“文教兴州”步履坚实

安龙县春潭街道第一小学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扎染。 刘朝富 摄

党员到卡法连队支部遗址纪念馆参观学习。 唐波 摄

游客参观张之洞像。 胡云江 摄

加油文化院。 唐波 摄

演员在非遗展演活动现场表演布依族八音坐唱。 刘朝富 摄

学生在表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鼓舞。 刘朝富 摄

学生在兴义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研学。 刘朝富 摄

张恒

北纬25°,地处云贵高原的黔西南,峰林密布,人文多姿。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有着奇特的喀斯特生态资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也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兴义猫猫洞、安龙观音洞等古人类生活遗迹,“贵州龙”化石群等古生物文化,威舍红军战斗遗址、“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百年笔山书院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加油文化”、地质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构筑了独具特色的山地人文图景。

而今,坐拥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的黔西南,如何契合新时代发展需要,持续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教育需要,考验的是全盘谋划、精准落子的智慧。

“大力弘扬‘守正笃行、久久为功’的精神作风,深入落实‘因材施教、各展其长’的教育理念,在落实新时代文化使命上取得新突破,在新时代提升教育质效上取得新突破,在文化和教育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岁末年初,黔西南州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全面用好教育资源,以16个行动、46项具体任务深入推进“文教兴州”。

挖掘文化资源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翻开《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深入推进“文教兴州”战略的实施意见》,一项项文化行动跃然纸上——

“守护好、传承好、挖掘好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弘扬文化价值。”

“加大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打造红色文化精品,讲好红色故事。”

“健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机制,创新‘民族文化+’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加油文化’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弘扬‘加油文化’。”

“完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做好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

…………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深挖历史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做优民族文化、打造“加油文化”、深挖地质文化,黔西南不断挖掘传承文化内涵价值,为推动区域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统筹历史文化研究推广、民族文化传承弘扬,“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晴隆彝族火把节、册亨布依文化年等文化品牌活动,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黔剧《知府添灯油》、校园舞台剧《灯火》成功创排演出,诗歌《盘江魂》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助力地区文化持续繁荣发展。

挖掘长征文化的深刻内涵,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黔西南州9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拓展建设了红军长征册亨陈列馆项目,各县(市)均设立了红色先锋队伍,培育数十名高素质的红色讲解员。同时,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持续丰富黔西南旅游业态。

围绕“加油文化”转化运用,举办黔西南州“加油文化”大讲堂,恢复笔山书院,成立笔山教育院,设立安龙加油书院,开设“加油文化”课程,打造“加油之旅”研学活动,全面梳理书院文化源流和崇文重教文风文脉,实践教学基地有力拓宽文化教育渠道,丰富了“加油文化”内涵。

立足兴义世界地质公园,万峰林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兴义动物群”“望谟生物群”等国际重要地质遗迹不断丰富,“贵州龙”“兴义鱼龙”等稀缺性古生物化石文化备受关注。依托丰富地质文化资源,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二十四道拐汽车拉力赛等一批山地文旅项目,持续丰富山地文化业态。

以文铸魂、以文化人,立足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奇特的地质文化,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讲好文化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黔西南这方水土地灵人杰、文运久长。

传承文化基因 切实提升教育质效

元旦前夕,安龙县栖凤街道第二幼儿园热闹不已,老师们正组织中班的幼儿排演舞台剧《知府添灯油》。孩子们扮演了典故中“添灯油”的衙役和刻苦学习的读书人,齐声朗诵根据历史典故创编的诗歌,生动地将“知府添灯油”的故事呈现出来。

晚清名臣张之洞父亲张锳为挑灯夜读的学子“添灯加油”的故事,在安龙县广为流传。栖凤街道第二幼儿园正是通过编排加油典故舞台剧、开展“加油文化”主题课等方式,把“加油文化”融入教育之中。

“我们取了其中的‘添’打造‘添真’教育理念,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习张之洞的求真、真知、真才的生平,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栖凤街道第二幼儿园副园长刘文华说。

毗邻安龙招堤风景区的加油文化院,则是围绕“加油文化”,展示张锳张之洞父子重教兴学、兴办实业的具体实践,也成为研学游的热门“打卡地”。

“先贤留下的不仅是诗文,还有他们爱祖国河山、爱生命万物的精神。”“张之洞11岁就写下了《半山亭记》,太厉害了。”“加油奋发,努力做一个决不放弃、绝不后退的加油人。”安龙加油书院的学生在观展后感慨不已。

守传统文化之正,创现代教育之新。黔西南持续挖掘文化内涵,发扬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让丰富的文化植根于教育沃土。

兴义市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结合万峰林地质特点,将生命、地质、乡土、民族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巧妙构建乡土人本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了一系列有特色的自然生命课,打造可沉浸、可互动、可创造、可学习的自然地质博物馆学校,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兴义笔山书院,传承笔山书院百年文脉,以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为主,将书院文化引入到校园环境营造、文化建设、教学方法、教育质量等方面,既加强了老师能力培养,也让学生能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和人格品德。

望谟县第一中学巧妙传承国家级非遗舞龙艺术,结合《舞龙》特色大课间活动,点亮了学子的多彩课余生活,更让古老的文化在校园内绽放出耀眼的光彩。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渗透与融合,学校正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为师生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和谐环境。

“深挖文化价值,强化教育赋能。”黔西南州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定芳表示,要持续把黔西南文教基因传承好,把优秀文化传播好,把“黔西南教育现象”品牌塑造好,大力推行“七项教育计划”,激发教育发展新活力。

推进文教融合 激发活力增添动力

1月17日,在建世界第一高桥——贵州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成功合龙,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位于花江峡谷大桥下的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在过去的一年同样炙手可热。

位于北盘江畔的花江村,是一个传统布依族村落,也是红军长征的途经之地,拥有花江铁索桥红军阻击战遗址、红军小道等红色资源,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

走进花江铁索桥红军阻击战遗址陈列馆,众多红色故事以浮雕、展板等形式,生动呈现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我们通过挖掘红色遗迹、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等,探索‘红色+’文旅融合及‘桥旅’融合发展路径,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学团队来此旅游,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花江村驻村第一书记田鑫说。

“红色”的火花,始终是黔西南文化教育发展的一抹亮色。

“当时红军长征经过猪场,在这里设立了一个电台指挥部……”走进兴义市威舍镇红军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威舍镇红军村小学(猪场小学)的学生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沉浸式体验感受红色文化。

长期以来,威舍镇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辖区内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红军村参观学习,切身感受英雄们浴血奋战的不屈岁月,坚定传承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深切感恩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用好用活文化遗产,黔西南不断丰富文化滋养,创新文教融合渠道,拓展研学旅游线路,加快培育精神文化高地。

册亨县挖掘、探索少数民族文化瑰宝,在开发与保护布依族原生态文化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着力打造板万古寨、布依锦绣苑等研学实践基地,把少数民族古法制糖、蓝染、刺绣等特色技艺融入教育研学、乡村旅游发展当中。

晴隆县基于二十四道拐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开拓创建抗战文化、民族文化和乡村文化三张名片,联动景区对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进行研究开发,打造爱国主义教育、乡村振兴、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环境教育以及劳动实践教育等研学课堂。

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推动“理响兴义”“书香贞丰阅享时光”“文明实践+非遗传承”“加油之光”残疾人励志宣讲团等文明实践项目,不断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

“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全面用好教育资源,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中传承文化,在传承文化中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破浪笃行,重任在肩。黔西南以文教优势厚植发展优势,将“守正笃行、久久为功”精神特质贯穿文教事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以“加油”之势坚定区域文化自信,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中国式现代化黔西南实践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 2025-01-23 培育弘扬“五大文化” 点亮百年文教之光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4630.html 1 黔西南“文教兴州”步履坚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