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把工业做大 把旅游做活 把农业做强

黔西南“产业强州”吹响高质量发展新春号角

游客在万峰林景区观赏稻田画。 刘朝富 摄

望谟县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节,当地各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开展巡游。 李允凤 摄

兴仁市巴铃重工业园区的贵州龙凯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轮毂。 刘朝富 摄

2024万峰林半程马拉松比赛。 刘朝富 摄

兴仁市巴铃重工业园区。刘朝富 摄

陈俎宇

“已完成装车,准备启程!”

贵州铝兴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货场上,堆满了铝棒、铝锭,一辆辆大货车正装货待发;与之相邻的上游企业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电解车间,530千安电解槽全石墨化阴极改造工作正在收尾,经过技术改造升级后,企业每生产一吨电解铝,可节约300度电,降低综合电耗指日可待;同时,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铝水只需5分钟就能送达贵州龙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实现降本双赢……

这是位于黔西南州北部兴仁市巴铃重工业园区里的繁忙景象。

视线西移,上万座秀美山峰、176平方公里的万峰湖水以及全长21.0975公里的万峰林滨河生态产业长廊,串联起沿途山水美景和田园风光,绘制出一幅乡村和美、游客流连的“万峰山居图”。

从工业、旅游到农业,黔西南州全境、南北盘江两岸热闹繁忙,生机勃勃。

2024年12月31日,黔西南州委八届九次全会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富矿精开”为抓手做强工业,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要以文化旅游为龙头推动第三产业再上台阶,推动三产稳定增长;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把工业做大,把旅游做活,把农业做强,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黔西南州拉弓满弦,奋斗的号角已在新春吹响。

做大工业 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突破

1月6日,在安龙县瑞龙产业园内,2024年10月签约入驻园区的贵州云纺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加紧进行人员招聘、设备调试等工作,为开工生产作好准备。作为以生产“四面弹”高端面料为主要业务的纺织企业,该公司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4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人数3500人,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增强当地纺织业竞争力。

“我们3号车间96台喷水织布机已完成安装调试,其他车间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正同步进行,预计春节后织布机数量能增加到600台。”从浙江绍兴来到黔西南、已有30多年纺织行业从业经验的生产厂长陈忠法认为,黔西南州水电资源优势突出,人力资源丰富,营商环境良好,发展纺织业前景可期。

贵州云纺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敢于投资、敢于布局的背后,是对黔西南州营商环境和战略眼光的认可。

聚焦中心任务,持续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富矿精开”为抓手,黔西南州持续推进“产业强州”战略,充分发挥能源资源比较优势推进“煤电网产”一体化,已逐步形成以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新能源及电池材料产业集群为主导,以黄金开采、冶炼为支柱,白酒、健康医药、服装纺织等特色轻工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2024年,是黔西南州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突破的一年。

工业规模总量不断增长。2024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30户,共有75个项目(企业)获得中央和省级各类资金支持5.9亿元。

重点工业产业发展迅速。通过盘活闲置厂房和改进工艺、增加黄金生产线和引进优强企业实施金矿浮选技术改造升级等,黄金产业产值大幅提升;铝及铝加工产业聚集效应凸显,产业链不断延长,57.53万吨电解铝产能全面建成投产,占全省总产能的33%,居全省第一,并形成上游阳极碳素,下游铝合金板带材、汽车型材制造等铝产业企业15家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稳步发展,以振华、东岛、晖阳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为建设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一核两区”提供重要支持,形成集正负极材料、聚合物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集群;特色轻工产业协同发展,全州现有特色轻工规模以上企业104户,形成生态特色食品、白酒、健康医药及其它轻工四大板块。

开发区提质增效取得突破。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推动各区域产业从同质同构型向特色差异化转变,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多区联动发展。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龙经济开发区)、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贵州贞丰经济开发区、贵州清水河-威舍经济开发区4个开发区已入选贵州省“重点开发区”。

要“狠抓主导产业”“补强产业链条”“持续精深用矿”“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个个关键词透露2025年推动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黔西南思路,“打造现代基础材料基地”“构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加快形成集开采加工应用为一体的‘富矿精开’产业体系”目标已经确立,具有黔西南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正待打造成型。

做活旅游 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融出新天地

2024年12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确定19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成为贵州第1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被广大路跑爱好者誉为“中国最美半程马拉松赛道”的万峰林马拉松赛道,正处于万峰林景区内,沿途经典的喀斯特峰林峰丛、美丽的乡村田园、丰富的民族文化非遗文化表演展示,以及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良好的配套城市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开展体旅活动。2024年,百余场以“万峰林马拉松”为龙头的路跑赛事活动、300多场各类群众性路跑赛事在此举行,参加赛事活动人员近30万人次。

以户外运动“速度”点燃黔西南旅游“热度”,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深度融合的“黔西南现象”立体、多彩且惊艳。

文化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文化惠民工程洒遍城乡,公共文化单位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文物工作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全州14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完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体育旅游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创建省级体育旅游基地3个、体育特色小镇1个,培育体育旅游黄金线路2条,兴义市、兴仁市、安龙县、贞丰县被命名为体育旅游示范县。全力打造“万峰林马拉松”赛事品牌,以马拉松赛道为轴心构建的农文体旅产业长廊日益成型;深化体教融合发展,不断推动完善足球青训体系,普安县获贵州省体教融合示范县称号,有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旅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制定《黔西南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编制《黔西南州全域山地旅游体系规划》,山地旅游示范区打造稳步有序,景区不断提质升级,不断推动生态旅游融合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发展,持续擦亮“中国四季康养之都”品牌。

“万马”“安龙金字塔”火爆出圈,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续添新亮点、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成为打卡热点、以“布依八音”“阿妹戚托”等为代表的非遗不断激发文旅新活力。黔西南州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深度挖掘优势资源内在价值实现内涵式盘活,创新旅游业态和体验方式实现运营式盘活,推动从“景区”到“场景”式盘活,不断挖掘新价值、发展新业态、采取新模式、做大新赛道,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形成。

做强农业 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赋能

一粒薏谷变成一颗优质薏米需要多少道工序?贵州兴仁薏仁米产业有限公司告诉你,需要60道以上。

走进位于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的国家级龙头企业——贵州兴仁薏仁米产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几座高大的粮仓直指天空,薏米的清香扑鼻而来。一粒粒薏谷从储藏区出发,经过色选、磁选、X光选等10多个环节和60多道工序后,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

该公司副总经理刘玉亮介绍,这数十道工艺,就是兴仁薏仁米加工的核心技术,是兴仁薏仁米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技术保障。

如今,兴仁薏仁米市场份额占全球的70%以上,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薏仁米种植、加工和产品集散地,市场价格已成为全球薏仁米价格风向标,并已掌握全球定价权。目前,兴仁市有薏仁米加工企业(作坊)490余家,规上企业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能力45万吨,综合年产值30亿元;产业带动全市5万余户20万余人种植,带动约2万人从事加工贸易等实现增收。

坚持科技赋能,立足山地实际,做足特色文章,做强薏仁米、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花椒、精品蔬菜等品牌,带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黔西南打法”,硕果斐然。

——粮食增产基础持续夯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技术服务、政策落实持续加强,实用技术推广面积达153.8万亩以上,夏粮单产实现增幅1.2%。

——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建成了一批集中连片的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累计登记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29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6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44个、中绿华夏有机产品11个。种植菜心2.08万亩,产量达2.1万吨,产值1.26亿元,带动农户务工33.3万人次。

——现代农业体系逐步构建。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8家,培育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20个、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109个,全州家庭农场达到3988个。

农业现代化不断加速,助力脱贫攻坚成果更加巩固、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前三季度,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244元,同期增长8.09%。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4年12月17日至1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力稳定粮食生产,推动蔬果优品扩面、菌药提质增效、茶叶做强品牌、养殖稳定发力、林业扩量增长。”黔西南州发展思路已立,行动指南已定,正奋楫赶考,强势开局。

--> 2025-01-23 把工业做大 把旅游做活 把农业做强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4629.html 1 黔西南“产业强州”吹响高质量发展新春号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