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东南州雷山县法院

用实干担当书写公平正义

“姑妈法官”开展司法调解,化解纠纷。

雷山县人民法院推动促成跨省司法碳票交易。

龙蓓 杨海

“法官手里一件案,群众心头一片天。”“微光成炬,小案照亮大民生。”这是入职黔东南州雷山县人民法院第一场培训会上的内容。

2025年1月,雷山县人民法院从全国基层法院中脱颖而出,被授予“全国模范法院”称号。这是对过去的肯定,亦是对未来的激励。

从《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古树救治令》到《校园欺凌侵权禁止令》,从“司法碳汇村民入股企业”新发展模式、“嘎百福”解纷工作法到“姑妈和·乐”家事邻里解纷工作法,雷山县人民法院在守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守护民族文化薪火传承

传统村落承载着文明根脉、乡愁记忆,堪称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

黔东南州台江县南某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但村民未按规划建设,损毁了村落的传统风貌。作为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法院的雷山县人民法院,紧急发出《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禁止在当地续建不符合规划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并判决被告某街道办事处须对村民违法建房加紧依法处理。

如今,雷山县人民法院已在辖区68个传统村落设置了传统村落法官工作站,成立雷山县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中心和雷山县传统村落纠纷调解中心,依托“一站两中心”,延伸服务触角,守护“文明之根”,留住“故园乡愁”。其经验做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工作报告。

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人民法院不能缺位。

年近七旬的王增世,是雷山县公统村苗族医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传承人。有人在电商平台销售头发增长液时,擅自利用王增世的肖像及诊疗、传习图片,损害了王增世的合法权益。雷山县人民法院收案后,及时发出非遗司法保护令,对被告的侵权行为紧急叫停,为非遗项目提供司法保护。

为保护传统手工艺,该院在麻料村成立非遗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开辟涉非遗案件绿色通道,并向有关单位发出司法建议,支持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用司法力量守住民族的“根”与“魂”。

司法碳汇促乡村振兴

2024年12月16日,在雷山县人民法院和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的共同促成和见证下,广东某科技公司向黔东南州剑河县林业部门跨省认购了剑河林业碳汇10万元。这代表着雷山县人民法院“认购碳汇替代性修复”方式走出了贵州。

2022年3月,村民罗某持过期采伐证砍伐自家林木,因不是公益林,公诉方没有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且当地森林覆盖率很高,被告人补植复绿无地种树,异地补植协调难度也很大。为此,雷山县人民法院创新思路,在全省环境资源审判领域率先引入司法确认机制,发出判前《碳汇认购令》,打破传统补植复绿模式区域界线,探索出“生态修复+碳汇赔偿损失”的生态修复新模式,确立“五书一令”办理流程,填补碳汇司法“空白”,入选贵州省2021—2022年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并获最高人民法院肯定。

拓展办案经验,共促乡村振兴。该院创新“司法碳汇村民入股企业”新发展模式,让林农与企业“共舞”,共享森林碳汇红利,探索实施“司法碳汇”生态补偿金直补林农新举措,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同时,联同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促成广东一企业跨省认购帮扶村——西江镇黄里村1000亩森林碳汇,以司法“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落实东西部协作政策,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护航生物多样性,是雷山县人民法院前瞻性着力点。

树龄2600年的“古楠木王”竟被人盗割,树体遭到严重毁坏。2023年4月,该院宣判了这起损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件,11名被告人因犯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并判决11名被告人及4名附带民事被告以认购碳汇的方式,对楠木承担替代性修复,承担修复救助费29万余元。此外,15人还共同承担惩罚赔偿金15万余元。

雷山县人民法院提前筹划古树修复事项,发出《古树救治令》,责令被告3日内缴纳救治修复费29万余元。同时,主动参与到林业科研机构的救治方案探讨中,并向相关单位发出司法建议,推进林区人防技防,促使古树获救重现生机。随后,还与当地政府共建了“古树名木司法保护示范基地”。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惩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典型案例,获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

2023年7月,雷山县人民法院联合雷公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等单位,共建涉案野生动物放归救护联动协作机制。2024年6月,创新实施“惩罚性赔偿金+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方式,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救助资金。

2024年,雷山县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司法服务有温度

雷山县民间盛行“姑妈文化”,公认姑妈有和善、乐观、细致、温润、耐心等特质,值得信任。雷山县人民法院永乐人民法庭的4名办案干警均为女性,因其“姑妈品质”和工作成效,被山区群众誉为“姑妈法官”,法庭被誉为“姑妈法庭”。

“太谢谢法官了,这笔工程款我们追了3年多,这下终于不用再来回大老远奔波了。”前不久,内蒙古一公司负责人向“姑妈”法官吴文凤表达了谢意。

该公司到永乐镇负责工程项目,但1326万元工程款却迟迟未收到。法官从双方共赢的角度寻找纠纷化解切入点,耐心细致处置,经线下、线上多次调解,两家公司互谅互让并签订协议,让千万标的的合同纠纷圆满化解。

雷山县人民法院将“姑妈文化”的传统习俗、传统乡村治理元素与法治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姑妈法庭”特色品牌,创新实施“姑妈和·乐”家事邻里解纷工作法。针对山区家事、邻里纠纷种类多、化解难等突出问题,创新思路,优化服务,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同时,运用“苗族贾理”“议榔”等文化,借助传统乡村治理、厌讼耻讼等习俗,打造民族地区新时代“枫桥经验”。2023年,雷山县人民法院“嘎百福”解纷工作法获评“全省第一批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2024年3月,该院创新发出《校园欺凌侵权禁止令》,以司法威慑力强化预防校园欺凌力度。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专门合议庭,一体推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治理,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我们坚持从基层群众出发,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起案件,精准辨析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公众情感,在法律的自由裁量空间内努力寻求双赢多赢共赢,切实解决好弱势群体、困难群众所急所盼,彰显司法公信力。”雷山县人民法院院长刘万能说。

(本文资料图片由雷山县人民法院提供)

--> 2025-01-22 黔东南州雷山县法院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4623.html 1 用实干担当书写公平正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