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六盘水市钟山区

锚定“优”与“扩” 催生“能”与“变”

钟山区城区。 尚宇杰 摄

贵州钟山野马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尚宇杰 摄

鲁媛

2022年底,贵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富矿精开”工作要求。2024年12月25日,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集中力量大抓产业,锚定“3533”重点产业集群目标和“六大产业基地”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大力推进“富矿精开”。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贵州煤炭超过三分之一在六盘水,远景储量达844亿吨,探明储量241.6亿吨,保有储量230.19亿吨,煤炭资源富集,是六盘水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最大比较优势。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命题,六盘水这座老工业城市何去何从?

把目光放在六盘水市钟山区,该区冷静审视自身发展特点,没有盲目另起炉灶,而是采取“优存量”“扩增量”双管齐下,重新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抢跑新经济新赛道。

动能转换优存量 稳步放大规模效应

1966年,代号“572工程”——水城发电厂落地钟山。在大地竖起灯塔,让荒芜长出希望,1974年9月I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开启了我省首台现代化5万千瓦高温高压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成功投运的序章。32年深耕不辍,至技术更新换代、能源结构调整,水城发电厂在2006年的寒冬里落笔终章。

历史与现实交汇,梦想和智慧激荡。

打破固有界限、激发潜在的能量,水城发电厂旧址旁,一座现代化发电厂拔地而起。老树长出新芽,总工程师赵维见证了贵州钟山野马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业赓续。

作为原水城发电厂“上大压小”异地技改项目、贵州省“十五”期间“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之一,野马寨电厂3×200兆瓦超高压凝汽式机组于2006年1月全部建成投产。但因为纯发电模式难以突破成本与污染问题的发展桎梏,2018年9月,野马寨电厂破产重整停运。

顺势而为,逆势而上。钟山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转型升级:夯基础,成立贵州钟山野马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热电联产改造有关工作;添动能,与贵州水矿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达成长协煤供应协议,与钟山区镇艺煤矿等20家企业达成协议;引活水,引进用热、用电等企业进驻野马寨热电厂周边产业园……

大象转身,向来不易。纯发电这条路径在实践的道路中被否定,通过日常发电同时产生电力和有用热能的热电联产又能将企业带向哪片高地?

园区里错综复杂的蒸汽管道揭开了“谜底”:热能稳定可靠,降本增效有谱。

依托电厂余热资源,野马寨电厂思谋新路径:通过为下游用热企业提供稳定热源,形成以电厂为源头的循环经济园,“串”起园区循环经济。

贵州归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大规模的柔性化生产线一字型排开,灯火通明的车间内,随着传送带流动,乳胶经过检验、配比、硫化等一系列生产工艺后,一双双丁腈手套被加工而成。没有嘈杂的声响、没有刺鼻的异味,工人们有条不紊将成品包装入库。

这是“串”在园区循环经济里的一家企业。像这样“串”起来的企业,园区里总共有4家。

牵手而行,双方共赢。

作为买方,贵州归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有本成本账:紧挨年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的电厂兴建车间,24小时源源不断的蒸汽顺着管道进入生产环节,自己不必再花大价钱配套建设能源供给设施。“每吨蒸汽100元,比起之前在浙江办厂时使用天然气的价格便宜一半以上。”省心、省钱、省力,是负责人胡静峰的心里话。

作为卖方,贵州钟山野马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有本收入账:过去,电厂的蒸汽主要是水凝后由电厂内部循环使用。现在,借助管道直接为企业供热,发电机组效率提升了,电厂还能在交易中收获“真金白银”。用蒸汽像用“自来水”一样,开启开关即可,既节约了成本,又实现了效益共赢。

2024年该公司发电量13.09亿千瓦时,当年12月25日,野马寨电厂3号机组点火成功,预计2025年二季度并网。热电联产链接上下游产业,民用供热统筹协调,发挥“余热”“沉睡”的存量,成为带动资金循环与经济循环的“加速器”。

高端引领扩增量 快步撬动发展潜能

经济发展犹如一团火,盘活存量是为了让燃料充分燃烧,扩大增量则是添加新的燃料,让发展的“火力”更加充沛。

2022年12月20日,计划总投资50亿元、年发电量达58.1亿千瓦时的贵州六盘水市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大湾2×660兆瓦低热值(CFB)煤电项目在钟山区“上新”。

全省、六盘水市“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之一、钟山区近十年来最大单体投资项目……一子落定满盘兴,大湾2×660兆瓦低热值(CFB)煤电项目成为加快钟山区煤电和新型煤化工“两翼延伸”的不竭“燃料”。

吊机引擎轰鸣,钢索竖直紧绷,钢架部件从地面缓缓升起,向着预定位置移动……大湾2×660兆瓦低热值(CFB)煤电项目施工现场,冷却塔、锅炉主体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七百多个日夜朝乾夕惕,项目蓝图渐次成为现实图景。

循着能建(贵州)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伟手指方向看去,一、二号锅炉钢架已然挺立。与六盘水市已建成的煤电项目不同,大湾低热值煤电项目燃料不用精煤,而是以泥煤、矸石等低热值煤为主要燃料。

“大湾低热值煤电项目的锅炉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利用中低热值煤发电,按照中煤55%、煤泥35%、煤矸石10%至15%的比例,供电标准煤耗大约在282.18克,二氧化碳配额节约居煤电前列,氮氧化物产生量为贵州省内最低。”在苏伟的介绍中,项目发展路径愈发明晰:“吃干榨尽、多能互补。”

随着大湾低热值煤电项目同步建设的,还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建成后,每年可消纳中煤233.1万吨,煤泥127.2万吨,煤矸石63.6万吨,不仅能有效实现低热值煤资源综合高效利用,还能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和消化洗煤副产品,让一块煤在乌蒙大地“物尽其用”。

同时,项目配套建设起70万千瓦光伏电站和风电场,追风逐日,“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与“源网荷储”新型电力体系建设意气飞扬;揽风借光,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电网绿色低碳转型浩浩荡荡。

一座老电厂的动能转换,一块煤从黑蝶变为绿……顺应“能源革命”潮流,钟山区做好“优”和“扩”两篇文章,催生“能”与“变”火热实践,以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重铸起“新质”工业脊梁。

借力者明,借智者宏,借势者成。产业是城市的底气和未来,生长在工业城市的怀抱,钟山区以积势蓄能拼出动能澎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钟山区将续写逆袭突围的转型故事,以奋斗者的姿态拥抱新未来。

--> 2025-01-21 六盘水市钟山区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4554.html 1 锚定“优”与“扩” 催生“能”与“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