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六盘水市

奋楫争先 动能澎湃

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现场。

钟山区海发村光伏发电项目。

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项目是六盘水大型煤炭储配基地重要项目之一。

盘兴铁路建设现场。

孙勤 郭立

六盘水市,一座涌动着澎湃发展活力的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六盘水迈出的每一步,蹚出的每条路,都镌刻着全市人民踔厉奋发的印记。

翻开2024年的六盘水答卷,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

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和市级主导产业,精心谋划编制煤及煤化工等产业招商项目;金兰硝基水溶肥、六枝三强煤焦油精深加工近10个精包装项目成功落地;持续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以上;持续推进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6.14万人,建成全省首家创业指导工作室;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61亿元,排全省第1位。

展望未来,满怀信心期待,蓝图催人奋进,实干开创未来——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落细落实“1+3”重点工作,持续擦亮“三都”名片、加快凝聚“三气”发展、奋力走好“三条路子”,突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更好激发活力、稳定预期、防范风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基础。

产业转型有突破

今年1月,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贵州金兰盛锦年产166万吨硝基水溶肥生产项目一片繁忙,不远处是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

“我们是美锦的下游公司,生产的硝基水溶肥原料,正是源自美锦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合成氨。”该项目负责人王毓国说,公司与美锦有多年合作基础,美锦落地六枝后,金兰盛锦也紧跟步伐来到六枝。“项目建成后,合成氨就能通过管道,从美锦的车间直接送往我们生产车间,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在贵州美锦煤—焦—氢项目的另一侧,是贵州三强新能源年产50万吨的煤焦油精深加工项目,同样与“链主”企业——贵州美锦仅一墙之隔。贵州三强碳基新材料生产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用地650余亩,分两期建设。

“项目于2024年6月底开工建设,生产办公楼基本建好,生产区部分地下基础施工已经开始。”贵州三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瑀表示,一期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30亿元,利税约1亿元,带动就业约400人。“二期将根据市场行情延伸产业链,拟建设色母粒、增塑剂等项目。”

镜头转移至六盘水市水城区。在贵州能源水城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车辆穿梭、焊花飞溅,工人们坚守施工一线,争分夺秒抢抓建设进度,处处涌动着大干快上的奋进热潮。

该项目总投资65.3亿元,预计2026年四季度建成投产,投产后年发电量65亿度,间接带动近千人就业。此项目与年产200万吨煤焦化、233.8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同属贵州能源水城区“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的子项目,它们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将形成高效、清洁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煤炭是六盘水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六盘水坚持“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发展思路,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煤电和新型煤化工“两翼延伸”,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着力做好“富矿精开”大文章。

保障民生有温度

王振仙老人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建设路文明巷小区居住了近30年。“以前这院子看着就闹心,现在小区改造得像个公园一样,大家可以在院子里散步,住得舒心多了。”王振仙说。

近年来,六盘水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定不移惠民生、保稳定、守底线,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以市中心城区、盘州城区为“双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沪昆通道城镇发展带和六盘水—六枝城镇发展带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玉舍、柏果、岩脚等重点镇在全域城镇化中的梯度支撑作用越发明显。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开工建设老旧小区改造10084户、完成棚户区改造1880户、完成城市危旧房改造2793户;地下管网改造力度空前,市中心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701万平方米;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49个,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8.21%,“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普惠共享。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8%;新增开通城乡公交线路4条,累计达到33条;482所县级以下示范幼儿园“园园达标”工程通过省级抽查验收;4个县域医疗次中心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城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成功入围全国“千兆城市”,累计建成5G基站14186个、基本实现重点城镇全覆盖。县城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6%,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07%,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居环境更加舒适。

文旅产业有亮点

2024年12月初,六盘水市玉舍雪山滑雪场官方抖音直播间“上新”——预售的“滑雪+温泉+小火车”等产品早鸟票突破150万元,并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达到240万元。

“数据显示,早鸟票中来自云南、四川、广东等地的订单持续增多,24岁至30岁的年轻人成为囤票主力。”贵州野玉海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梁发俊说。

2024年8月4日,六盘水马拉松在钟山区激情开跑。此次“六马”报名人数高达63375人,创历届新高。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19℃的盛夏”成为六盘水马拉松难以复制的注脚。

“一般来说,夏季不太适合跑马拉松。但在六盘水,‘三伏天’跑马拉松真是独特体验。”广东跑友张志宏已经参加过30多场马拉松,在他看来,得益于凉爽的气候和少数民族风情,“六马”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马拉松赛事中办出了差异化和品牌度。

值得一提的是,“六马”赛事期间,六盘水市积极布局“马拉松+”配套系列活动,变马拉松“赛事”为“赛季”。在参赛的3.2万名跑友中,市外选手占比达70%,“一人参赛、全家旅游”成为本届“六马”的特点之一。据了解,2024年8月1日至5日,该市接待过夜游客16.84万人次,同比增长22.95%,让“泼天流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增量。

从“夏季避暑”到“四季皆宜”的背后,是六盘水市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一直以来,六盘水依托凉爽气候和良好生态优势,着力打造旅游业特色新亮点,围绕客源、服务等要素,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加快景区提质上,六盘水持续推动“文旅、体旅、农旅、康旅、桥旅”等多业态融合,截至目前,共打造54个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8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应会: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乡村医生是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在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应会看来,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除了要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更好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外,更要让乡村医生留得安心、干得舒心。

2024年,张应会多次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六枝特区岩脚镇、盘州市鸡场坪镇、普古乡等地开展义诊。在与大家的交流中,一项数据让她陷入思考——报销比例。

“有的医院因为级别差异,报销比例不太一样。”张应会举例道,在六盘水市,三级医院报销比例是60%,二级医院是75%,村卫生室则高达90%。“村卫生室报销比例虽高,但医疗条件有限。村民生了大病还是要去医疗条件更好的二级、三级医院治疗,这就意味着自费部分占比会变高。”张应会认为,结合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应建立连续参保激励机制,针对性地加大对危重症、疑难病患者的保险报销力度,全方位、深层次筑牢医疗保障防线。

盘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高娅: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2024年12月9日,盘州市第二中学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舞台上,一出由学生排演的普法话剧吸引观众目光。一条条枯燥的法律条文,被学生们用生动的故事演绎出来,深受大家喜爱。

“学生最了解彼此,我相信他们一定能找到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演好节目。”盘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高娅的话语虽然简洁,却展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夏天,学生自行组织的‘减压草地音乐会’也得到大家好评。”

扎根教育领域10余年,高娅一直把“做学生信赖的教育工作者”作为目标而努力。

高娅分管学校德育工作。在她看来,时代在变迁,教育环境也随之改变,比如安全问题。过去,安全这一概念更多停留在保护学生人身安全上。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学业压力较大,中小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保护他们的心理安全同样重要。

高娅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缺乏专业人才,存在无法较早介入并解决学生苗头性问题,调解纠纷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为妥善处理好此类问题,亟需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介入机制和调解工作机制,集结教育专家、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多方力量,更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防范化解校园纠纷,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瑶:

因地制宜做优特色农业

“六盘水虽然海拔较高、冬季更冷,但大棚里的草莓并没受到多大影响。我们加装了监测设备,大棚的温度湿度能够严格把控。”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瑶说,山地立体气候在为六盘水的农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虽然六盘水冬季寒冷,但更适合草莓育苗,草莓提前上市就能给农户带来更多经济收益。”

在李世瑶看来,六盘水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打造优特农产品。此前,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几十个新品种中筛选出了适宜在海拔2000米以下种植的作物良种,在海拔1934.5米山地试验的13个籽粒玉米品种中,平均产量达到每亩1253.3斤,最高产的品种达到每亩1577.9斤。分别是贵州省玉米平均亩产的1.95倍和2.46倍。

李世瑶认为,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和提质增效,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十分重要。“作物品种的多样性不仅能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能够给予农民更多的选择。要加强地方品种的改良,用科技手段增强地方品种的优势,为种植户提供更多选择,降低用种成本。”李世瑶说。

贵州晶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涎:

电商助力“黔货出山”

当前,我国“直播带货”逐步成为电子商务的新趋势。贵州晶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涎认为,在电商日益兴盛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观产生巨大变化。“许多热销新品更看重性价比和IP影响力,这对藏于深山的贵州农产品而言,就是一大机遇。”

杨涎在调研中发现,贵州农特产品销售渠道较窄,部分企业的发展思路仍局限于打造本土特色品牌。

2023年11月,杨涎组建起直播团队,在抖音和拼多多平台直播销售贵州小吃和农特产品,同时还学习个人IP打造的路径和方法。“虽然起步晚,但业绩还不错。销量好时,每天销售额能有2万多元。”

杨涎希望,相关部门应牵头培育一批有定位、有流量、可变现的IP,并出台相关刺激消费政策,“这将对贵州农特产品企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加大对返乡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从事电商销售的支持力度,引进一批高素质、有经验、会管理的电商运营人才,以更宽视野培养人才,着力构筑起贵州电商“人才高地”,更好赋能黔货出山。

(本版图片由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提供)

--> 2025-01-21 六盘水市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4550.html 1 奋楫争先 动能澎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