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破是手段,立是目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作出的高度归纳和总结,是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根本遵循。
在现实的主题主线中把握改革内在规律。在党的历次三中全会中,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既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重大转折,更为后来的历次三中全会勾画了改革这个重点,点明了会议的主题、主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都是围绕改革来作安排、作部署,都是把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不断向纵深推进。
在未来的延伸中增强改革前瞻性。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三个节点十分重要,第一个节点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个时期贯穿其中的主题是“改革”;第二个节点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个时期贯穿其中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并上升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三个节点是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贯穿其中的主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实践逻辑来看,增加的不仅是数字,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党在实践中,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和发展,体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胸襟,应在改革的延伸和拓展中增强前瞻性、把握主动性。
在长远的全面统筹中破题落子。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破题落子之策。1993年、1998年的三中全会,重点是市场经济和农村改革。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的三中全会也各有侧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这既是对改革的重点提要求,更是破题和落子的方向和举措。要在改革开放的长期过程中抓好重点,把握好先立后破的方法论,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更应突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要求,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早准备、快入手,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重要论述资料收集、整理和学理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是党史党建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党建研究会等社团和社科单位可以先立后破,早准备、早入手,考虑推出一批聚焦改革的备选课题、开展一批改革的资料征集、形成一批学术研究成果。
大视野、小切口,以点带面做好改革探索和先行先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进一步”“全面”。我们既要有大视野,又要有小切口,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比如,1978年,安顺市关岭自治县顶云公社创造的“顶云经验”,推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中国农村改革大幕,他与安徽的小岗村改革都引起广泛关注,一度有“北小岗,南顶云”的美誉。顶云公社就是围绕土地“定产到组”这个小切口进行改革的成功尝试。再比如,1987年遵义市湄潭县探索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进一步固化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消了农民因人口变动导致承包制不稳定所带来的疑惑和顾虑,它的作用很大,但切口很小。鉴于贵州历史上的经验和当前资源禀赋,可以重点考虑以大数据、生态文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个领域”为切口,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努力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添动力、增自信,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发挥好贵州改革的后发优势。纵观世界各国的改革发展历程,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好,经济发展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第二种是经济基础薄弱,穷则思变推动的改革发展。以史为鉴,改革既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兴起,也能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和地区率先开展。贵州要做改革发展的“高地”,坚持先立后破、破立并举,变被动为主动。全省党建研究领域要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的一些重大观点,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过去和现实相关联、历史和未来相贯通的角度,分领域、分条块研究阐释,及时解疑释惑,筑牢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添动力、增自信,发挥好后发优势。
(作者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