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瘦土能出金,高原能致富。
我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人,从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办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省人大代表,我立足本职工作,聚焦“三农”领域,努力探索推广群众学得会、用得上、效果好、能增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的种植模式,助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
山区立地条件复杂多样,在选育优良品种上,我们始终全力以赴。近年来,在科协与农业部门的有力支持下,我们积极开展品种选育工作,累计引进、种植并试验上百个作物品种,经反复筛选,成功培育出一系列契合六盘水土壤与气候条件,且市场价值突出的作物新品种。加大实际应用与推广力度,多次组织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将新品种及其配套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针对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这一实际,我带领团队创新种植模式,探索出“草莓+西瓜”的集约化轮作种植模式和高海拔地区“鲜食玉米+马铃薯”的粮食作物套种模式,打破当地传统的一年一季农作物种植结构,实现一年四季“田不闲”;实现土豆提前一个半月上市的重大突破,抢占市场先机。在提升高山育苗技术、优化草莓品种、推广科学轮作模式等一套技术组合的支撑下,合作社发展的农业产业在品质、产量和抗逆性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表现力。
此外,我们致力于研究绿色生产技术,其中包括创新性的高温堆肥技术、巧妙利用山区自然落差实现自流节水灌溉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灌溉相比,在水的利用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效率,肥效也得到增强,产出的果蔬品质出众。
一年来,通过参加人大代表种植组联络站,我变“进站”接访为走进田间地头“家访”,将收集到的民意民情及群众在农业生产中的所需所盼转化为“土味”“农声”,形成“田园话”,服务“专业事”,努力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农业效益,带领父老乡亲增收致富,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