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聚焦产品优势 围绕需求攻关

——省农科院科技助力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省农科院油菜所提供观赏性油菜品种助力企业农旅一体发展。

图/文 邹林 杨翀

在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贵州省农业主推技术中占比超过六成,421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全省79个县544个乡镇,培育一批优新品种和集成系列高效种植养殖技术……2024年以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大抓科技创新与产业服务,深入研究贵州农产品特色和优势,为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找准方向和提供科学依据,不断推动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粮食安全和优质特色农产品稳定保供。

围绕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茶叶、高粱、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肉牛、生猪、生态家禽及特种水产等产业,省农科院着力攻克解决影响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问题,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中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

增强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能力

2024年11月,省农科院果树所主持的生物育种重大专项“贵州猕猴桃种质资源挖掘及系统育种创新研究”项目获批。项目启动后,省农科院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等单位攻关猕猴桃野生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和主栽品种单一等问题。

2024年,省农科院提升创新能力,围绕全省农业发展关键环节技术,聚焦优良品种选育、高效种植养殖、耕地质量提升等重点领域组织技术攻关,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688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稳步提升,推进重点工作任务。

农以种为先,省农科院保护和高效利用贵州特色农业种质资源,筑牢农业“芯片”发展根基。省农科院深入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挖掘出重要性状关键基因24个,创制种质新材料组合2000余份,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表型精准鉴定,发现优异资源,创制核心育种新材料。

“紫斑病、炭疽病是高粱的两大病害,现在通过改良品种减少危害有希望了!”省农科院旱粮所负责人说,旱粮所从近年搜集到的1400多份高粱种质资源中,筛选出6份高抗紫斑病、5份高抗炭疽病的资源,目前正开发利用这批资源进行育种,促进选育新优高抗品种。

在搜集开发种质资源基础上,省农科院接连成功选育新品种65个,包括高产高油油菜新品种“油研2020”、优质广适玉米新品种“康农玉8009”、自带爆米花香优质水稻新品种“筑香19”……覆盖粮食、油料、经济作物、果树。

2024年8月,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所自主选育的红托竹荪新品种“黔优1号”测产亩产达到580公斤,比当地常规品种的亩产量提升16%以上,还有品相好、个头大、适应性强等优势,解决了贵州发展食用菌特色优势产业优良品种不足问题。

研发高效种植养殖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水稻自主新品种超高产精确栽培突破亩产1000公斤,辣椒专用复混肥搭配既提高生长速度又改善土壤环境,夏秋茶增鲜降涩生产加工技术能定向调控茶的鲜味和涩味物质含量……省农科院研发集成23项先进种植技术、9项精深加工技术节本增效。

打造成果转化应用高地

2024年12月17日,省农科院以2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玉米育种材料自交系“QD001”给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玉米高级科学家、省农科院玉米育种创新团队负责人陈泽辉说:“‘QD001’育种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将促进产出一批优质玉米新品种应用到生产上。”

“QD001”获得市场高度认可,正是省农科院大力转化先进科技创新应用成果的具体展现。一年来,省农科院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利用高价值技术成果,通过转让、许可、合作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应用成果299项,推动技术应用落地见效,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农科院面向生产需求,与各地农业推广部门、种业企业、合作社等联合,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应用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粮油作物新品种达到1061万亩,让广大群众享受普惠的农业成果。

2024年10月,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雪山镇雪山村,薯农管勇种植的马铃薯黔芋9号亩产达到3367公斤后,加上在集市上很好售卖,更加坚定他今年扩大黔芋9号种植规模的决心:“黔芋9号不仅口感好,而且产量较高。”

还有早熟高产油菜新品种“黔油早2号”,制茶用途广泛、投产早的“黔茶1号”,植株大、叶片宽、适宜加工腌酸菜的青菜“黔青1号”……2024年,省农科院19个作物品种入选贵州省农业主导品种,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十大农业主导品种有3个、十大农业主推技术有5项。

通过换代老品种、推广新技术,省农科院大范围提高农作物单产。“油研2020”含油量突破52%,在长江流域广泛推广,近两年,仅在贵州就推广近300万亩;“康农玉8009”仅一年时间就在我国玉米主产区黄淮海区域推广240万亩,适应区域广的大豆新品种“黔豆12号”每亩增产10%以上,正在省内外大面积应用推广。

面向广大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先进技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2024年11月,在黔南州福泉市凤山镇金凤村,省农科院园艺所推广蔬菜一年多茬模式和露地高效栽培技术,有着二十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菜农彭玉荣对此十分满意。在入冬季节,不仅实现樱桃番茄错季上市,每天都能卖两三百公斤,而且茄子亩产在4000公斤左右,比起她以往种的其他作物收入更高。

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猕猴桃是贵阳市修文县打造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的支撑产业。2024年10月,修文县猕猴桃硕果飘香,龙场街道干坝村的猕猴桃园平均亩产达到3000公斤,获得丰产丰收。

“省农科院团队推广液体授粉、夏季嫁接、配方施肥、修枝整形、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多项猕猴桃高效种植技术,促进果实膨大、量质提升,推动先进农业科技在修文开花结果。”省农科院果树所唐冬梅研究员说。

2024年以来,省农科院与贵阳贵安进行深化合作。省农科院建立保障机制、落实科研项目,重点围绕“粮+菜”模式高标准试验种植、花溪辣椒高产栽培示范、猕猴桃标准化种植、茶园绿色生产集成一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升了贵阳贵安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产业发展。

服务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省农科院发挥技术、人才和专家团队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技术指导,实施示范效果良好的科研项目,带动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针对铜仁市对农业“接二连三”发展需求,省农科院应用良机良法良技,通过全产业链开发农产品,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铜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江口县,贵州东亿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鲟鱼丸口感细腻,获得市场认可,正是依靠省农科院水产所帮助企业找到制备鲟鱼丸的最佳配方和制定加工标准;玉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在种植省农科院水稻所推荐的优质稻新品种后,不仅产出的大米在市场热销,而且依托梯田风光让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石阡县是省农科院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省农科院选派11名干部作为驻村干部,他们遴选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从种植管护、加工包装等各环节上指导,助力茶叶、黄花菜、李子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省农科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大对产业的科技服务力度,解决关键环节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益,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搭建人才成长广阔舞台

1月5日,特种经济动物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学家工作站在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揭牌并运行,工作站成立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副所长吴黎明领衔的团队将选派包括国家级优青人才、国家蜜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在内的专家陆续到黔开展工作,推动贵州蜂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在此之前,省农科院已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才方式,引进吴黎明团队力量培育人才,开展蜂业研究并产出成果,助力省农科院在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新突破。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省农科院通过贵州人才博览会、柔性引进、定向选调、公开招聘等方式持续引才聚才,为人才搭建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健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和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模式,实现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不断提升全院人才总量和质量。

通过整合全院各部门、研究所人力资源,省农科院围绕水稻、玉米、小麦、油料、高粱、蔬菜等产业培养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一批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优秀青年英才脱颖而出。

大力推进平台建设,省农科院整合全院科技资源,围绕特色杂粮生物育种、农业微生物、亚热带山区果蔬园艺作物分子育种和农业生物安全,积极组织申报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全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为科研人员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2024年11月25日,西南山地草牧业协同创新中心在省农科院挂牌成立,该中心成立后,着力解决西南山区草牧业生产中“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从草牧业源头开展创新和攻关核心关键技术,为科研人员提供广阔空间。

引领农科人才队伍在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中承担使命任务,省农科院为广大人才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省农科院推动科技人员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实践,提高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推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

选派科技特派员是贵州省“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省农科院的省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全省乡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共10000余次,围绕粮油作物、肉牛、刺梨、桑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解决技术痛点难题2864个次,在服务基层产业发展中,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

--> 2025-01-20 ——省农科院科技助力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4377.html 1 聚焦产品优势 围绕需求攻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