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政林 何美
冬日的赤水河,缓缓流淌,静谧深邃。
90年前,红军长征期间经过赤水河,在河谷两岸的村镇留下一个又一个红色脚印,遵义市赤水市丙安古镇就是其中之一。
丙安古镇,自古以来是川盐入黔、黔货进川的重要码头和主要集散地。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障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胜利。这段历史为这座千年古镇留下红色印记的同时,也在这里留下了生生不息的红色火种。
在距离丙安古镇1公里处,红旗迎风飘扬。红旗下,一群小朋友围着操场奋力奔跑,活力满满。
这是丙安红军学校,全国第229所红军小学。
走进学校,到处都能看到红色印记。“让红色文化进校园,将红色基因融入师生血脉,是我们的使命。”丙安红军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何中远介绍,为传承红色基因,学校从校园环境打造、红色课程开发等方面入手,开展了以讲、唱、编、走、观、塑、训、劳为主线的“八个红”活动,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丙安红军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参观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通过观看图片、听讲解,让学生与那段鲜红的历史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走上丙安古镇红军桥的桥头,学生陈彦霖正在为拍照的游客讲解红军抢渡赤水河的壮举。“每次讲解我内心都非常激动,好似革命先辈们就在眼前一样。”陈彦霖说。
除了讲红军故事、唱红色歌谣等方式以外,丙安红军学校还结合实际增加了编草鞋、塑泥人、走长征路等特色教学活动。
“我们脚下穿着皮鞋,心里不能忘了草鞋……”在草鞋社团,教师王吉平一边编草鞋,一边向学生们讲述红军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当年红军到丙安,四渡赤水摆战场,迂回作战巧布局,得意之笔谱新章……”赤水河畔,红军渡口,丙安红军学校孩子们清脆的快板童谣声随着赤水河水缓缓流向远方。
河水潺潺,流淌不息,长征精神也早已融入人们的血脉,在黔北大地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