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延安市吴起县,寒意愈浓,胜利山顶上那棵饱经风霜的杜梨树,静静矗立在“切尾巴”战役临时指挥所旧址旁。它见证了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坐落在胜利山脚下。在纪念馆里,一双双草鞋、一封封电文、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那段可歌可泣的过往。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这让吴起从此彪炳史册。吴起胜利山也因‘切尾巴’战役而闻名全国。”
2024年12月24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讲解员郭瑞介绍,“我们脚下这条通往纪念馆的阶梯路,共有250级台阶,代表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与阶梯平行的,是一条由大理石制成的红军长征时间轴,每一个刻度都代表着红军长征的阶段性时间节点。”
为纪念伟大的长征,吴起县修建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纪念园以保护长征战场遗址、回顾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为主要内容,是一个集教育、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教育主题公园。
“为了园区更好地发展,我们在管理体制、园区建设、服务水平上不断完善,还开发了文创产品。”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管理中心主任李树果说,“为了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我们依托基地资源优势,把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摆在首要位置,挖掘、编撰了《一口红军锅》《冰河救人》《半碗炒鸡蛋》等30个红色故事。”
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或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或注视着浮雕凝神深思,追忆红军长征的往昔峥嵘。如今,依山而建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成为吴起地标,吸引许多人前来瞻仰学习。
“走进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饱含岁月痕迹的实物,带着我穿越时空,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当年红军战士的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来自宁夏银川的游客董文杰说。
伟大长征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是做好各项事业的强大动力。吴起县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不断挖掘利用并保护修缮长征中留存在当地的重要会议旧址、战斗遗址、革命旧址等,打造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吴起革命纪念馆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项目,致力于打造展示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节点、“长征胜利”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吴起县成立了一支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人士组成的志愿服务总队——新长征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总队积极开展爱心义诊、农技服务、科普服务、法律援助、政策解读等志愿服务,让“志愿红”闪耀红色大地。
近年来,为了讲好延安革命旧址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延安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与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有效利用,探索形成“六项机制抓保护”“六个融合促发展”工作机制,使革命文物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得到有效呈现。2024年1月,延安建成全国唯一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岁月如梭,如今,胜利山上,战斗硝烟已经散去,欢迎红军的欢呼声、纪念长征胜利的锣鼓声、支援革命的脚步声早已远去。但一代代人并没有忘记筚路蓝缕的岁月,没有忘记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奋斗、牺牲的英雄红军,更没有忘记传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以前,这里一刮风,就是漫天黄沙。老百姓辛苦一年,挣得还不够一家人的口粮。”吴起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颇有感触地说。
1998年,吴起县开创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先河。1999年,延安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20多年来,村干部带领村民上山种树、打坝淤地,一代接着一代干。
高原绿,黄河清。如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黄土高原上的这片林,已经成为造福百姓的景观林、生态林、致富林。
文/陕西日报记者 周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