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青海 红色印记烙心间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红军长征纪念馆。

捧着哈达和奶茶欢迎红军队伍,牧民群众与红军战士联欢,站在山梁上目送红军队伍远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外的浮雕,将红军长征时经过班玛县境内与当地农牧民发生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让人驻足忘返。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一部和红二方面军全部共计3万多人,为了北上抗日,经过了我们班玛县。”纪念馆讲解员藏族姑娘尕地介绍:“红军在班玛县境内停留了20余天,留下了不少文物和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1936年7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从四川甘孜出发,北上进入青海省班玛县唐摇沟(又称唐牙沟),跨过多柯河东进至今天的四川省壤塘县境内。随后,长征队伍向西北方向挺进再入班玛县,途经灯塔、班前、亚尔堂、江日堂四个乡,最后走出青海向四川阿坝进发。

距离班玛县县城不到10公里的石拱桥,是红军曾经走过的地方,如今被后人称之为“红军桥”。37公里外,一个叫木达沟的地方,因红军曾在这里行军和宿营,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军沟”。

在班玛县红军沟纪念馆内,一幅素描画像向后人讲述着一段往事。

“遗憾的是,留存的只有廖承志为傅钟上将画的肖像,而刘伯承的画像也许是在战争年代早已丢失,始终没有找到。”讲解员尕地告诉记者,红军留在班玛县的印记不只在山川河流间,留在当地牧民群众心里的更多。

“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从1936年红军在班玛县那一刻算起,89个年头里,这首歌谣一直在传唱。歌谣何时开始流行的已无从考证,但从当年牧民口口相传的那句:“没见过这样好的军队!”足可以印证红军在牧民心中留下的深刻烙印。

已故的班玛县亚尔堂乡扎洛村扎西老人,曾接触过红军,在他生前的回忆中这样描述红军:“行军走路从不踩踏庄稼,住宿寺院绝不拿一件贡品。”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和红军交上了朋友,他们教我们汉字,我们教他们藏语。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北上抗日,我们都是从那时候才懂的。”扎西老人曾告诉他儿子,最佩服的是红军的胸怀。

看到红军与牧民群众走得越来越近,马步芳手下骑兵旅长喇平福开始挑拨、威逼利诱群众,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友情。“一个人头一个大洋,不报告红军去向就杀全家。”不少被威逼利诱的牧民开始对红军下手,暗杀站岗的战士,夜晚偷袭驻地。

扎西老人在留给后人的回忆中这样描述:“红军没有还手,只是朝天放枪,然后埋了尸体,还是对我们很好。我们这才知道,打了真正的好人。”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时隔90年,留下的印记依旧延续着长征精神。

在班玛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石刻厂,手工雕刻的与红军长征相关的石刻作品、旅游纪念品被展示在最显眼的位置。村党支部书记果洛再拉告诉记者,红色旅游在班玛越来越火,展示作品既是在推介文创产品,也是在传播红色文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明白如今的幸福是谁给的,懂得新的长征之路上,每一代人都要努力奋进。”

文/图 青海日报记者 李兴发

--> 2025-01-1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4007.html 1 青海 红色印记烙心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