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节,晴日的阳光轻柔地洒在遵义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二层小楼,小楼上“遵义会议会址”匾额熠熠生辉。在小楼东侧,有一棵高10余米的大槐树,与遵义会议会址这栋楼相依相伴。
“康克清(朱德的夫人)在回忆录中写道,在遵义会议期间,她推开房间的窗户,就看到楼下有一棵小小的刺槐树。正是通过这一信息,确定了遵义会议召开的地点。”遵义会议会址服务部主任徐恒说,这棵树不仅是遵义会议的重要“见证者”,也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里唯一一个“活着的文物”。
这棵树一年四季各有不同,在徐恒心里,冬季皑皑白雪覆盖时是最美的,他说道,“1935年的1月15日到17日遵义会议召开,恰逢冬天。雪压在树上,但这棵树依然挺拔,就像耸立在会址旁的一座丰碑,虽然没有一字铭文,却见证了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历程。”
一座楼,一棵树,风雨同舟90载。
20世纪80年代,大槐树的一颗种子落到树下泥土中,慢慢生根发芽,两棵槐树形成一个“V”字形。它们一同见证这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胜利。
遵义人牢记嘱托,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让红色文化开花结果,成为推动遵义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遵义市围绕“一核两带七园多点”,大力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和教育培训“六大工程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在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6年,用锤子、钢钎、锄头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9.4公里长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如今已更名为团结村的草王坝村迎来了新的幸福,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人均收入近1.5万元。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的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自1966年建厂以来,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主导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从这里牵引出的钢丝绳同神舟系列飞船“上天”、港珠澳大桥“过海”。
2023年,遵义市实现白酒产值1264.8亿元;2024年,中国辣椒城市场交易量预计将达到35万吨,交易额预计约72亿元;2023年,遵义市湄潭县茶叶产量达7.2万吨、产值75亿元;2023年,当地实现竹产业产值81.3亿元,竹业综合收入超GDP总量一半以上……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遵义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产业和开放环境。
遵义始终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用产业、项目、振兴让“红色之城”不断释放新动能。
2024年7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围绕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贵州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西部陆海新通道支点城市,提出7个方面的支持政策措施。
这是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贵州始终坚定信念,团结统一以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开拓进取。
“村超”“村BA”“村T”“村马”等“村”字系列活动是贵州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黄小西,吃晚饭”正积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国之重器”的创新平台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数字经济发展风生水起,华为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智算中心落地,贵州综合算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县县通高速,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高铁、地铁从无到有,乌江“黄金水道”全线通航,天堑变通途已是现实;“富矿精开”“六大产业基地”不断深入推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犹如遵义会议会址旁正蓬勃向上的“V”形刺槐一样,贵州这片土地上,各级干部群众正以遵义会议精神为重要指引,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王华 周睿 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