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圆红军碗,一代一代守望;圆圆红军碗,世世代代珍藏;情绵绵恩绵绵,碗里的故事心与心相连;盼悠悠望悠悠,红军的故事星火代代传”在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一首《红军碗》唱出鱼水情深。
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碗,它凝聚着一家祖孙五代对红军、对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情感。
在仁化县城口镇东坑村蒙家,珍藏多年的一只“红军碗”,表面布满交错的纹路,依稀可见两朵红花图案。
故事还要从90年前的那个冬天说起。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南雄市、仁化县。一天晚上,家住城口镇东坑半山村东山樟的村民蒙家财,突然听到屋外频繁的狗吠,还有人敲门。门外人表示是过路的红军,想就此借宿一晚。
蒙家财开门,只见十多位身着蓝色军服的战士伫立着,衣领上有红领章、帽子上有五角星。有两名战士用木板做担架,抬着一位负伤的战士。后来他们才了解到,带队的是黄姓连长,担架上躺着的是一位徐姓排长。
蒙家财是位土郎中,当晚便上山采了草药,给受伤的战士清理伤口,再敷上捣碎的草药。妻子黄乙秀则煮了些饭菜,让红军们填饱肚子。七八天后,黄连长率队出发与大部队会合,留下徐排长继续疗养腿伤。
一个多月后,徐排长的腿伤基本痊愈。临走前,蒙家财给他准备了一套衣物、一双布鞋,还特地拿了两个银圆让他在路上买些吃的,但他坚决不要,最后还是蒙家财硬塞给他。
眼看着无以为报,徐排长掏出了一只他从战场上带来的瓷碗,双手交给蒙家财,眼含着泪水说:“恩人,你们一定要保存好这只碗,如果红军胜利了,我自己还在,我一定会来找你们,报答你们。”
1959年,东山樟村的五户村民全部从村中搬出迁入半山村,但徐排长却再也没有回来过。蒙家财夫妇和家人守着这只碗,盼着当年这位战士归来。同时也将这段经历口传给家人,让后代等待那位战士归来。
1967年蒙家财去世时,一家人围在他身边,他还拉着儿媳张堂英的手说:“要保管好这个红军碗,红军还会来的。”
这只碗被蒙家财后代一直珍藏着。平时张堂英的女儿蒙日娇用红绸布包裹起来,放在箱子里。
蒙家财的曾孙说,还在读小学时,奶奶身体还很好,就经常讲这个红军碗的故事。每当逢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奶奶总要从阁楼里取出红军碗,盛满一碗肉,说:“现在日子好过了,红军却还不来,什么时候能看到红军呢?”如今蒙家财的曾孙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2019年时,张堂英将这只碗捐给了仁化县史志办,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
广州日报记者 卜瑜
通讯员 甘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