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西的崇山峻岭间,隐藏着两段关于红军长征的深刻记忆:
龙岩市长汀县中复村作为红军长征的率先出发地,见证了红九军团迈出长征第一步的壮举;
三明市宁化县凤凰山村是中央红军长征最远的出发地,承载着红军与当地群众深厚鱼水情谊的感人故事。
如今,这片革命故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缅怀历史,追寻红色记忆。
走进中复村,刻着“红军长征第一村”的巨型石碑屹立村口。1934年9月30日,在经历了七天七夜的鏖战后,红九军团在中复村的观寿公祠前举行誓师大会,迈出了长征第一步,成为中央红军率先出发长征的一支队伍,观寿公祠因此被称作红军长征“零公里处”。
“一个中复村,就像一卷红军革命史的历史书卷。”中复村的红军后代、红色讲解员钟鸣说道。
在中复村,一座木质廊桥的木板上书写着“救国不分男女老幼”8个大字。廊桥四根木柱上的清晰刻痕,是当年红军征兵处的身高标准线。最初,身高线是用笔画成的,一些身高不够的青年为了参军在半夜偷偷将线降低,红军知道后便用刀刻了线。
当年为支持红军抗战,村民们拆下自家的门板、床板,用于修战壕、做担架运伤员。抗战结束后,这些木板或丢失或破损,老屋门板也就变得参差不齐,“家家无门板,户户无闲人”这句话流传至今。
来到宁化,凤凰山村仿古门楼上“红军万岁”4个大字,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
1934年10月,驻宁化淮阳、隘门的中央主力红军奉命在凤凰山集中,从凤凰山经江西石城、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每天早晨军号一响,战士们便起床折被服、上门板,打扫好卫生后便开始洗漱操练。”凤凰山村村民王盛金复述当时的场景。
红军纪律严明,训练之余,白天协助百姓挑水劈柴、除草栽苗,晚上教村民识字写字,宣传革命思想。
当地群众筹款筹粮、缝衣编鞋,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军事“围剿”,扩大红军队伍成了当务之急。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军,出现了“妻送夫、父送子,父子齐上阵、兄弟齐参军”的动人场景。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悲壮的湘江战役,是老区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1934年冬,为掩护中央红军突围渡江,以宁化子弟兵为主的红三十四师承担起全军的殿后任务。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战士们如钉子一般牢牢扼守阵地,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壮烈牺牲。
他们英勇无畏地战斗,为中央红军主力突围断后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绝命后卫师”。
时光流转,一处处红色旧址、一件件红色文物、一个个动人故事,依然滋养着这片红色土地,成为当地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更是成为村子蜕变的“金钥匙”。
目前,长汀和宁化已经建成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研学、红色旅游等于一体的红色文旅融合示范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稳步推进。每年有超千万人次来到这里,感悟历史,传承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福建日报记者 徐士媛 罗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