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中,一个身形瘦小、面庞稚嫩的红军战士飞快穿梭其中,有条不紊地给伤员包扎伤口。当飞机的呼啸声划破天际,炸弹在浮桥旁炸响,他坚定地大声喊:“跟我走,都跟我走啊,我带你们过江,带你们过江!”现场观众内心被深深触动。
观看《伟大转折》剧目演出的观众,会对这个红军战士“小华佗”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原型就是在当地广为流传的被称为“红军菩萨”的卫生员龙思泉。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黔北(遵义市),红三军团一部根据指示在遵义城南一线布防,龙思泉所在的13团2营进驻遵义。
自幼跟着父亲学医的龙思泉到达遵义后,不仅整天忙碌着为全营战士进行防病治病工作,还无偿为贫困病患施医送药。于是,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积极帮助当地群众看病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
一天,一位中年农民泪眼婆娑来到2营卫生所,求龙思泉救其病重父亲。龙思泉请示领导后,随其前往半山一户农民家中,为老人打针熬药。几天后的一个清晨,见老人病情好转,龙思泉一刻没敢耽搁赶回部队,但部队已转移。房东递给他部队首长留下的纸条,要他速往部队出发的方向追赶,可就在桑木垭尹家屋基处,掉队的龙思泉被敌人发现,他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龙思泉牺牲后,当地群众悲痛不已。为使其遗骸不再遭受反动势力的践踏,群众将他埋在路旁的松林中。由于当时没有人知道龙思泉的姓名,当地群众便在立的石碑上刻下了“红军坟”三个大字。
龙思泉的故事在遵义家喻户晓,此后,常有群众携香纸祭拜,寄托哀思。解放后,遵义市政府和当地群众,将龙思泉遗骸迁至凤凰山红军烈士陵园,让他安息于青山翠柏间。如今,每年仍有不少群众前往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