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舞台转动,灯光聚焦,一座二层小楼矗立眼前。长桌前,众人神情严肃围坐,发言者目光如炬,分析军事失利原因,声音如惊雷破空。在遵义市红花岗区上演的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这一幕,让观众仿若置身于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心潮澎湃。
1935年1月,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就是遵义会议。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近年来,贵州大力弘扬“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并将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作为“四大文化工程”之首大力实施,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为抓手,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积极成效。
守好“红色家底”,推动保护传承
新年伊始,广东游客麦桂媛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追寻红色记忆之旅。
在赤水河畔,麦桂媛凝望汹涌河水,脑海浮现红军四渡赤水、摆脱重兵围堵的壮举,心生感慨。来到娄山关,山路崎岖、山风呼啸,红军浴血夺关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眼前一桌一椅、一砖一瓦,仿若让她回到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心潮起伏……
结束遵义行,麦桂媛感慨道,眼前景物皆是历史见证,让她仿佛走入那段峥嵘岁月,瞥见艰辛征途。“今天,我们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先辈精神,矢志前行。”
红色,是多彩贵州的鲜明底色。长征时期,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创下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经典战例,足迹遍及贵州9个市(州)60多个县(市、区),留下的丰富文物资源,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成为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2019年以来,贵州聚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3+8”标志性项目体系建设,实施了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等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遵义会议会址、大娄山红色文化主题服务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黎平会议会址等一批重要红色文物的保护展示水平。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时光仿佛倒流,90年前红军战士强渡乌江天险的惊心动魄场景以数字化展示重现于观众眼前。遵义会议纪念馆机关党委副书记黄超介绍,“突破乌江”场景复原展项采用投影+声光电+三维动画相结合的模式,在原静态场景、静态油画等基础上叠加新媒体成像技术、动画、粒子爆炸等特效,瞬间将观众带入水流湍急、战火纷飞的激烈战场,展示效果大幅提升。“利用数字信息化形式展现藏品图片、文字、视频、三维模型等,把展陈方式从静态向互动展陈方式转变,生动展示内容,让观众多元体验展览。”
巍巍青山间,星罗棋布的红色遗存,是革命先辈留给后来者可见可感的遗产。2025年1月1日,《贵州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正式实施,为贵州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法治保障。“下一步,我们将依法推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推动我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赋能文化,让红色文化更有实感
从硝烟弥漫的湘江边上,到白雪皑皑的无垠雪山,红军战士前赴后继……当书上、影片里匆匆一瞥的历史场景“还原”在眼前,游客为红军长征的勇毅无畏动容。
被誉为“打开多彩贵州之旅的第一站”的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突破依赖实物、图片、文字展示红色文化的传统路径,以数字化、艺术化的手段展示长征文化,呈现和诠释了伟大长征精神。自2023年10月22日启动试运营以来,人气持续高涨,合计演出近万场,观众已超过100万人次。
“‘红飘带’以数字文旅资源为基础构建沉浸式长征文化体验场景,使得年轻一代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亲身参与到长征故事的‘再现’中,建立起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启阳介绍,一年多来,省内外各年龄段的游客对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所呈现出的红色文化,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青年群体,在走出‘红飘带’后,主动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形成红色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让长征精神在更广泛的年轻群体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深植文化根脉,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数字科技+红色故事”的呈现方式,是贵州不断探索科技赋能拓展文化业态的创新举措。2024年1月15日,在遵义市伟大转折剧场首次试演的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剧目,亦是贵州以科技赋能红色文旅的新尝试,与“红飘带”共同构成贵州展示长征文化的“双子星”。
《伟大转折》剧目以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为主线,巧妙融合红色文化与前沿科技,引领观众沉浸式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已累计演出800余场次,接待观众28万余人次。
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龙通成介绍,首演以来,他无数次在后台观察观众反应。在一次演出结束演员谢幕时,一群来研学的小学生不约而同地起立,郑重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那一刻,让他深受触动:“红色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与传承力量,它跨越时空,直抵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铭记历史、崇尚英雄。这正是我们创排这部剧目的初心与意义所在。”
“长征文化遗产本质是以物质载体为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贵州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勇表示,在新时代,需在正确认识长征文化遗产资源、文化价值和遗产关联性等基础上,通过多种呈现方式和利用途径,对长征文化遗产蕴含的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进行呈现和演绎,使公众得以亲近长征文化、感受长征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爷爷对我说,石阡有座山,伫立在深深的黑滩河畔。敌挟百姓走前面,步步紧逼悬崖边,宁死不杀老百姓,百余壮士跳下山……”在铜仁市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学校内,清脆的童声唱响感人至深的《壮士血染困牛山》,关于困牛山战斗的悲壮历史,也随之铭记于学生内心。
1934年10月、1936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两次挺进石阡,期间发生困牛山战斗等大小战斗数十场,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可书可铭的英雄史诗。
历史的硝烟远逝,时代的变革日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实践证明,90年前,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是工农红军赢得长征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今天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戴焰军认为,通过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社会性传播和文化性普及,形成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使更多的人理解认同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并把它变成实际工作中的精神动力和自觉的行为规范,进而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实际工作,就成为今天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面临的重要任务。
贵州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范围最广的省,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丰富的红色资源、鲜活的民间记忆以及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为贵州开展长征精神与遵义会议精神的宣传教育、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征程上,开展好党性教育要重视研究党员党性养成规律和党性教育规律。”遵义市委党校宣教处处长孟炳祥介绍,近年来,学校积极创新党性教育方式,融通教育资源,着重突出一次会议(遵义会议)、一场战役(四渡赤水战役)、一个伟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领导人)和形成“上一堂专题党课,看一批革命遗址,走一段红军道路,唱一首红色歌曲,祭一次烈士陵墓,搞一次社会调查,过一次组织生活,写一篇党性报告”的“八个一”特色教学体系,打造了一批以红色革命遗址为延伸的革命传统文化及理想信念现场教学点,使党性教育更加生动深刻、有血有肉,在“情”与“理”的共同作用中深化认识、接受教育。
传承不仅发生在课堂,更在人们的烟火日常里蓬勃生长。时值寒冬,贵州大地却因红色旅游热潮而热血沸腾。从赤水河畔到娄山关巅,从黎平会议会址到遵义会议会址,人潮涌动中,更多人与崇高的信仰和伟大的长征精神实现共鸣,汇聚成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伟力。
图片提供:遵义市委宣传部、遵义会议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