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如何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陆巧玲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战胜共同挑战的文化文明力量紧迫性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积极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把握好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推动人类文明的融合与共存。多彩多元文明共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世界文明的差异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正视差异性,消除不同文明之间误解和偏见,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应有之义。文明是平等的,平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要突破不同文明交往的壁垒,促进文明的融合与共存,首先必须摆脱零和博弈思维,把握好不同文明之间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摒弃以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用单向输出代替双向互动,用强制强迫代替自由自愿的错误文明观,在开放合作的世界历史潮流中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掌握好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关系,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中华民族在兼容并蓄和开拓创新中塑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要“不忘本来”,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阳明心学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为核心主张,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理解与探索,对世界诸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世界性意义。我们要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把“说理”与“陈情”有机结合,激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国际文明交流话语环境。

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构建平等多彩的文明交往范式。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的文明,无论其产生的背景如何,它都是流动的、开放的,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独自发展,构建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类文明交往的理想图景。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在尊重和发扬本民族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才能破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壁垒与精神隔阂,在和而不同的交往中驱散妨碍文明交往的厚重阴霾,冲破意识形态藩篱和社会制度对立,持续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例如,贵州“村超”“村BA”向全国、全世界展现了当地特色文化,苗绣、侗族大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有效推动不同文明在尊重、交流、互鉴、共存的交往秩序和范式中共生共荣。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1-1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3916.html 1 如何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