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故事呈现更生动,红色演艺“顶流”
“每一幕都以红旗为引领指向光明,寓意好,场景也很震撼。”前不久,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人培训班成员走进位于贵阳的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开展情景教学,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方式让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张丽韫颇为感动。她表示,“红飘带”不仅让红色故事更生动,也给自己带来很多启迪。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规划项目,“红飘带”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标志性、引领性工程,更是贵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题之举。
走进“红飘带”,各种前沿技术的应用再现了红军战士身影。观众跟随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沉浸式体验长征之路的艰辛,深度体验AI虚拟交互技术展现的长征故事。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多来的试运营中,“红飘带”演出近万场,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成为游客行浸式体验重走长征路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在遵义,《伟大转折》剧目创造性地运用科技手段赋能红色文化,创新性地再现长征历史,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
每到节假日,这两个红色剧目一票难求,大受省内外观众追捧,成为贵州红色演艺的“顶流”。
与演艺体验不同,贵州积极探索建设全省博物馆“云展览”平台,提升全省博物馆展览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黄超和他的同事们从设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之初,陆续对2000多件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对8000多页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保存。
遵义会议召开时使用的桌椅、那部1935年就挂在墙上的机械摆钟等,那些见证伟大转折、历史性时刻的文物正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活化展示。
如何讲好长征故事、传承长征精神,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维度。当下,贵州正积极探索当代青年人喜爱的创新表达方式,把长征路上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研游之旅更精彩,追寻红色足迹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去年8月底,由全省各市州文物工作者、讲解员、旅游从业者等组成一支研学队伍在余庆县大乌江镇集合,他们沿着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长征步道出发,踏着《歌唱祖国》的悠扬旋律重走长征路,拉开了贵州省2024年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活动的序幕。
“战士们”一路上爬坡上坎,过吊桥、钻障碍物、扎竹排、做草鞋,深度体验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安顺市文旅局文物科科长龙清菊感慨,尽管这条长征步道已经被修整过,仍崎岖难走,可以想象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
在贵州,这样的长征路数不胜数。
毕节鸡鸣三省、南渡乌江等8条长征步道,述说着长征故事;遵义赤水河谷旅游度假区旅游驿站和旅游营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实地感受“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历史传奇,苟坝会议陈列馆、苟坝会议会址以及苟坝至花茂段历史步道,向观众传颂着一盏马灯照亮长征路的故事;铜仁印江将会师纪念馆等多处红色资源相互串联,将木黄镇打造成梵净山西线旅游服务区、武陵山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成红色文化深度体验旅游小镇,走出一条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之路……
截至目前,贵州实施完成24个红军长征村、57条长征历史步道建设,这些长征步道宛若蜿蜒飘逸的红丝带,穿越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的贵州。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吴涛表示,自开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来,贵州以长征为主线,累计推出数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最美红军线路”“最美红军村落”等,通过举办“长征文物主题游径”“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等主题活动,运用AR、VR等技术打造沉浸互动式红色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奇山秀水间重温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追寻红色足迹,品读红色史诗,传承长征精神。
【记者手记】
近十年间,记者多次循着革命先烈足迹踏上贵州这段长征路,见证了一座座桥梁从山谷生长,一条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过贵州百万大山通江达海连接千家万户,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喜迎亿万游客。相比90年前,贵州已然“脱胎换骨”。
红色资源是贵州的“传家宝”,红色基因已经根植贵州各族儿女血脉之中。近几年,贵州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基因,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从红色主题纪念馆到红色旅游演艺,从红军村到长征步道,从红色主题旅游到线上游览……贵州正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为抓手,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取得更多成效,让沿途百姓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