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涛
铜仁市玉屏自治县,我国油茶重点发展县之一,素有“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
隆冬时节,在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的油茶基地里,寒风虽凛冽,却吹不灭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刘四黑心中对油茶的那份炽热。他不停地穿梭于油茶树间,精心甄选良种进行嫁接繁殖。他身材中等,皮肤因长年累月的户外劳作而显得黝黑粗糙,一头略显凌乱却充满生命力的黑发,似乎诉说着他与油茶的不解之缘。
1978年出生的刘四黑,自小便对家乡的油茶有着特殊的情感。那些挂在枝头、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小小油茶果,是他童年的美好记忆。为了这份热爱,他毅然选择到贵州省林业学校森林资源管理专业学习,与油茶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毕业后,刘四黑满怀热忱地投身于林业事业。然而,当他真正接触到家乡的油茶树时,才发现数百年的油茶产业,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陷入树龄老化、挂果率低、品种退化、科技创收乏力等困境。
刘四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找到破解油茶困局的方法。于是,他频繁跋涉于深山老林,将蚊虫肆虐、荆棘遍地的油茶林视作自己的“科研战场”。
“那时候,我每天都在油茶林里转悠,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刘四黑回忆道。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他终于找到了破冰的关键。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老油茶树焕发新生,挂果率大幅提高,产量激增。
然而,刘四黑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深知,油茶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为此,他开始寻求与大连民族大学、贵州省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探索油茶育种与栽培新技术。
历经无数次的试验与筛选,2019年,刘四黑和团队终于成功选育出“民玉2号”和“民玉3号”油茶品种。这两个品种不仅长势强、连续高产稳产,而且种子和种仁的含油率也极高,被贵州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林木良种,从根本上解决了玉屏油茶品种不佳的问题。
在刘四黑的推动下,玉屏油茶产业逐步踏上了科技化发展之路。他与大连民族大学共建“油茶研究博士工作站”,与贵州省林科院合作牵头成立“贵州省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也在玉屏搭建了“西南山地油茶资源创新利用中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我们的油茶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乡亲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刘四黑说。
为了让乡亲们真正参与到油茶产业中来,刘四黑还主导创建了“县企业+乡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方式,实现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县、乡、村、农户四级联动和利益的有效联结,越来越多的乡亲们投身到油茶产业中,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目前,玉屏约有1.2万人以油茶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20余载春秋,刘四黑矢志不渝,默默深耕油茶育种和栽培领域,将玉屏油茶产业推向了新高度,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玉屏全县油茶面积由2006年的12万亩增加至如今的23.45万亩,产值从0.24亿元上升至2亿多元,刘四黑也因此荣获全国木本油料“工匠精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未来,我要继续努力,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建立油茶种质资源库,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站在油茶林间的刘四黑,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与油茶的传奇故事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