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能矿锰业6年投入超2亿元

治理“三废”换来产销两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彭林元

“2018年投产至今,投入超2亿元,实现生产废水循环使用‘零外排’,氧化硫、氨氮化合物、粉尘等废气超低排放,锰废渣无害化处理。”

2024年12月17日,在贵州大龙经开区的贵州能矿锰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安全环保部部长单艳玲向记者介绍了企业的“环保账单”。

作为国内首家集热电联产,多个锰系产品生产、开发为一体的国有企业,能矿锰业以电解二氧化锰、高纯硫酸锰、电解金属锰等锰系产品精深加工生产为主营业务,也是贵州省首家开发利用锰资源系列产品的国有企业,生产的锰系产品出口印度、越南、印尼、摩洛哥等国家。

尽管产品质量过硬,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标签一直是困扰化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在能矿锰业之前,已有多家企业入驻大龙经开区,以“锰”为纲,迅猛发展,与之相伴的则是大量的废水、废气与固体废弃物等“三废”产生。

如何撕掉“三高”标签,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是能矿锰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命题。

为此,企业在投产之初便十分重视“三废”问题,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更新环保设备。“这2亿多的环保资金,在生产生活环节随处可见。”单艳玲说。

——聚焦废水,建成日处理400立方米的循环水池,在废水“零外排”的基础上,实现九成以上生产用水循环使用,且循环水中锰离子含量低于2毫克每升,优于国家标准;

——聚焦废气,通过脱硫、收尘及静电除尘等工艺设备,实现了每立方米空气中,二氧化硫低于200毫克、粉尘含量低于30毫克、氨氮化合物含量低于200毫克,三种废气均属于超低排放;

——聚焦废渣,每月约产出5000吨锰渣,含铁量高的锰渣制成增铁剂销往水泥厂,剩余锰渣则以每吨60元的价格委托具备专业处理资质的第三方公司进行处置。

紧盯环保不松懈,企业方能放开手脚发展。2024年,能矿锰业在工艺研发、市场拓展及平台建设方面捷报频传。

2024年5月,为有效应对国外锰矿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局面,能矿锰业创新生产工艺,探索“两矿法”新工艺,采用国内低品位碳酸锰粉替代海外锰矿,立足现有装备、检测器具、专业人员,制订新工艺方案,成功生产出第一批新工艺电解二氧化锰产品,每吨产品成本降低了近1000元。

经过技术创新,企业核心产品电解二氧化锰产品在比表面积、放电性能等关键技术指标与同行业一流企业标准持平。2024年6月,能矿锰业用新工艺生产的3车120吨电解二氧化锰产品出口欧洲地区。同年7月,能矿锰业自主生产的数字孪生智慧能耗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平台集成了能耗分析、车间能耗管理、视频监控、仪表监测、预测预警及报表自动化等多个功能模块,让生产前的演算,成就生产时的高效。

“以电表检修为例,以前车间电表出故障,维修人员要各车间逐一检修,距离中控室最远的车间要走20分钟,如果工具没带齐,来回得折腾个把小时,对生产影响很大。”

能矿锰业生产部副部长王应清介绍,如今7个生产车间的电表都接入了数字孪生系统,如果用电异常,系统会及时报警,显示异常电表所在的具体车间和大概问题,大幅节省了维修人员人工检修时间。

排污指标盈余、生产工艺创新、智慧平台赋能,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已超额完成2024年初既定的生产目标。”能矿锰业副总经理张国辉说,企业将继续依托丰富的锰矿资源,坚持新产品研发与新技术转化应用,为贵州“富矿精开”贡献力量。

--> 2025-01-13 能矿锰业6年投入超2亿元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3845.html 1 治理“三废”换来产销两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