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讲好红色文化的贵州故事

(上接第一版)

站在“四渡赤水”六面屏立体影像前,浙江游客刘金荣感慨:“虽然看过许多四渡赤水的资料,但现场影像仍震撼人心。红军在敌军围追堵截中,灵活突围,敏捷善战。这种呈现直观展现了战役的艰难与伟大,让我深深感佩先辈们的英勇无畏与卓越智慧。”

遵义会议纪念馆机关党委副书记黄超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展陈水平,增强展览的吸引力、互动性和体验性,遵义会议纪念馆2024年底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对现有展陈相应展项、场景进行数字化提升。“通过实施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预防性保护、展陈提升数字化建设来逐步推进遵义会议纪念馆馆藏文物保护,主要包括馆藏文物数字化建设、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数字化保护成果在展陈上的运用、多媒体展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及新增场景数字化展示等几个方面。”

紧随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贵州聚焦于文物数字化信息数据采集、数字展示、建立文物信息数据库和智慧博物馆试点,启动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官方网站和数字平台的建设工作。在贵州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勇看来,借助数字技术传播红色文化,通过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活动,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既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又引导人们感悟革命传统,厚植家国情怀,自觉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红色文旅持续出圈:长征文化闪耀“双子星”

今年27岁的湖南人杨火星智在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中演军医“小华佗”,其原型是红军长征途经遵义牺牲的革命烈士龙思泉。当问到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时,杨火星智略显腼腆地说,“在一次乘坐出租车时,被司机认了出来。他夸我们演得好,说《伟大转折》很好看。”

“革命烈士龙思泉的故事在遵义可谓家喻户晓,当被搬上剧场时,在现场硝烟、环绕音效等现代科技助力下,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走入90年前的场景。”观看完演出,遵义本地观众杨奕华说。

深植文化根脉,用好用活红色文化,以“数字科技 红色故事”的呈现方式,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是贵州不断探索科技赋能拓展文化业态的创新举措。被誉为多彩贵州文旅“第一站”的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亦是贵州以科技赋能红色文旅的新尝试,与《伟大转折》共同构成展示长征文化的“双子星”,持续引爆贵州红色文旅。

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启阳介绍,“红飘带”突破依赖实物、图片、文字展示红色文化的传统路径,以数字化、艺术化的手段展示长征文化,呈现和诠释了伟大长征精神。自2023年10月22日启动试运营以来,人气持续高涨,合计演出1万多场,观看人次已超过百万。“‘红飘带’从贵州出发,通过网络与口碑传播,影响力不断向外辐射,吸引更多外地年轻群体走进贵州,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记者手记】

1月7日,采访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龙通成时,他分享了自己常在后台观察观众的经历。记者问他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什么时,他立刻回忆起一次演出结束后,一群研学小学生在演员谢幕时,不约而同起立,郑重敬少先队礼的情景。那一刻,龙通成深受触动:“这说明孩子们能理解红色历史,明白英雄与奋斗的含义,正是我们创排该剧的初心。”

一年多来,红色文化的“双子星”——“红飘带”与《伟大转折》在黔贵大地冉冉升起。不同地域、年龄、职业的观众,都表达了相似感受:引人入胜、震撼、感动。这证明红色文化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能跨越时空触动心灵,激发共鸣激扬信念。这也让记者坚信,这些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伟力。

--> 2025-01-1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3830.html 1 [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讲好红色文化的贵州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