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欣欣 葛永智 阙成岱 摄影报道
100米,究竟有多长?
飞人博尔特,用时9秒58可以跑完;成人130步就能走完。
1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铜仁市的大龙经济开发区的贵州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面盘踞着4条灰白色轨道,各长100米。
“这就是我们全球第一的100米三门隧道窑生产线。它利用窑车轨道,将原材料运到加热区,经700多摄氏度高温烧结,形成锰酸锂。”该公司副总经理汪秀生脸上略透着笑意。
“那一般的隧道窑多长?”
“最长不过50米。”
“50米和100米,除了长度,有什么区别?”
“节能,1吨原料加工需要1300度电,100米隧道窑日产锰酸锂35吨,是50米的两倍,却能实现热度共享、能耗减半。”
“其他企业为什么不延长?”
“难度很大!仅仅窑车轨道的平衡度、坚实度,窑车的精确度,改造后的推送力度等,都要经过无数次的电脑模拟和实践。我们探索研究了3年多才成功。”
时间的刻度里,突破成了关键词。
汪秀生边答边走。生产线中部的提升机旁,两名工人正认真检查着拆下的设备。
“隧道窑生产线从什么时候开始优化成100米的?”
“2021年,项目建设和生产线创新,两头抓。”
当年8月,贵州省出台《关于推进锂电池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成为国内重要锂电池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这是贵州拥有丰富磷矿资源的底气。
彼时,经东莞、铜仁东西部协作招商引资,贵州嘉尚公司刚刚落地大龙经济开发区,一边热火朝天建设年产2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期项目,一边优化隧道窑生产线。
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的延伸,贵州嘉尚公司准备大干一场,准备分三期建设,占地400亩,总投资25亿元。
2023年9月28日,一期项目正式点火,4条100米生产线试运营。
同年7月31日,贵州又出台促进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更多厂家涌向贵州。一年时间,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95.05亿元。
“产值如何?”
“成效不错。去年6月,2条生产线才正式投运,到年底就生产了锰酸锂6000余吨,产值2亿元。”
记者一边听,一边看,不知不觉间已走完100米。两名工人在生产线末端,陆续将窑车轨道取出。
“今年元旦节开始,正式进入设备维修期,我们把窑车轨道搬出来,方便技术人员检查。”
“什么时候再开工?”
“农历正月初八,春节假期结束就开工。到时候,一期项目另外4条正极材料产线窑炉设备也陆续进场。”
“贵州大山里‘长’出全球最长新能源隧道窑生产线,了不起!”
“如今,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很猛!我们有信心乘势而上,用一条条100米生产线跑出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