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寨英村古建筑群简介:
寨英村古建筑群,位于铜仁市松桃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距县城65公里,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重要商贸集散地,也是清乾隆年间川盐湘货的重要转运地。
寨英镇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831年)。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精巧,由古民居、会馆、商铺、手工作坊、城墙、城门、码头、街巷等建筑物构成,有自流供排水及消防系统,是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古建筑群占地约11公顷,现存四合院式、三合院式、苗族吊脚楼等古民居建筑85栋,会馆类建筑2处,5街6巷,消防池8个,古井2口,各种商铺50余处,手工作坊30处,城门4个,卡子门1个,城墙1处,码头4处。寨英村古建筑群是中国西南地区由军事屯堡转为商贸重镇的典型;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建筑群地处寨英古镇繁华地段,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2006年,寨英村古建筑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桃自治县文物研究中心主任史宗祥:
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系统建设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寨英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仡佬族先民就已聚居于此。”松桃自治县文物研究中心主任史宗祥告诉记者,西晋末年,部分战国时期楚国的后裔迁徙至此,与当地人共同开发这块土地。
走在寨英古镇的青石路上,两边或是具有年代感的青瓦木板的传统民居房屋,或是青瓦砖墙并建有封火墙的深宅大院。史宗祥介绍寨英古镇的历史变迁,明洪武年间,明太子朱桢率大军到武陵山区开疆拓土,并令将士于此安营扎寨、筑城堡、修工事,寨英也有了军事屯堡的雏形。由于寨英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它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水陆中转站。
“由此可以看出,寨英村古建筑群初始为本土苗寨、明时为军事屯堡、清时为商贸重镇。”史宗祥认为,寨英村古建筑群是当地特色民族文化、中原传统文化、苗疆军事文化、湘鄂赣地域文化等多元文化碰撞、交流、不断融合的结果,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投入,编制的《寨英村古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施。“我县还制定《寨英村古建筑群文物周边环境治理与展示利用项目计划书》,致力于加大对文物本体及其周围环境的治理和展示利用,推进寨英村古建筑群整体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系统建设。”史宗祥表示,寨英古建筑群的展示被纳入旅游区规划之中,与梵净山风景名胜区等周边旅游资源联动,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