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粤黔共画同心圆 “莞爱铜行”谱新篇

——东莞铜仁携手推进东西部协作再结硕果

东莞市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帮助铜仁市建设的茶产业基地。

东莞市与铜仁市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打造行动,壮大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打造玩具产业集群,促进群众增收。

2024年,通过“线上+线下”“集中采购+个体零售”等销售模式,推动逾34亿元的铜仁土特产走进粤港澳大湾区。

莞铜两地围绕文化艺术交流、文旅资源和产品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协作,推动两地文旅发展不断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迈进。

莞铜两地聚焦和美乡村建设,携手描绘生态宜居乡村新画卷。图为碧江区漾头镇九龙新村。

刘伟捷 郭进

冬日暖阳下,铜仁市沿河自治县官舟镇第三完全小学学生坐在翻新的音乐教室,跟着广东省东莞市援派的支教老师刘柏槐学唱新歌。该校校长王兴明说:“东莞优秀教师从千里之外,奔赴沿河官舟支教,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24年以来,东莞和铜仁两市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会议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产业、劳务、消费、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共进、互利共赢,书写心手相牵的“莞爱铜行”新篇。

■ 人才接力 增进民生福祉强动能

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东莞市32个镇街与4个园区组成10个组团,与铜仁市10个县区携手同行,通过挂职、组团式帮扶、培训等方式,促进两地干部人才观念互通、思路互动、作风互鉴,高频互访构建人才交流新格局,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石,为铜仁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2024年,与支教老师刘柏槐同一批援派到铜仁市的,共有老师、医生、农业技术指导员等专业技术人才325人次。同时,东莞市接收铜仁市党政干部26名,专业技术人才402名到莞跟岗学习,利用协作资源开展乡村振兴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380期,培训干部人才36258人次,提升铜仁市干部人才综合素质。

共筑教育强国梦,吹响教育协作最强音。两地创新教育协作机制共建、教育人才共育、教育管理共帮、职业教育共创“四共”机制,推动东莞市59所学校与铜仁市57所学校建立“一对一”“多对一”协作,有力提升了教师队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打造系列教育品牌,共建16所示范学校,让山区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在官舟镇第三完全小学,27个教学班共有1400多名学生,其中多数是留守儿童。近几年来,东莞市不间断选派优质师资到铜仁市送课,不仅带来东部地区的教学资源和经验,也送来心手相牵的温暖。学校有了音乐教室,创新提出“1+1+N”模式,通过1+1东西部协作,培养学生们的N种习惯。2024年,东莞市投入3231万元财政资金,为铜仁市打造了14个校园项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振兴,医疗是根基,补齐铜仁市医疗发展短板,刻不容缓。两地结对以来,东莞市围绕铜仁市医疗事业发展所需,组织38家医院与铜仁市34家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组团式”帮扶。目前,铜仁市已建成省、市重点专科75个、30个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同时,为沿河自治县人民医院打造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东莞市在为松桃自治县建设铜仁市首家“县域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县域医学影像远程质控中心”,助力德江县人民医院、思南县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等项目上献出东部力量。

2024年以来,东莞市派驻铜仁市东西部协作干部与帮扶专家、教师勇扛使命担当,坚守岗位,挥洒汗水,办好民生事,让铜仁市的民生事业更有温度。

■ 整合优势 撬起绿色发展新支点

在思南县孙家坝镇黄牛集散中心,牛犊毛溜光滑,欢快地吃着草料。据思南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东莞市资金助力思南县打造牛超市,让群众能在家门口买牛、卖牛,思南县肉牛产业发展有了更好的方向。”

思南县居于乌江航道黄金段,自古水道舟楫往来,黄牛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录。但养牛户买牛需要去外省,往返舟车劳顿,运输成本高、运输过程提心吊胆。为破解肉牛产业经营主体多、单兵作战、购优质牛犊出省不方便、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上不来等问题,服务买牛人、养牛人、卖牛人,东莞市投入资金,帮助思南县打造亭子坝镇肉牛繁育示范区、许家坝牲畜交易市场、孙家坝镇黄牛集散中心等项目,助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紧扣铜仁市资源禀赋,围绕铜仁市“土特产”资源,近年来,东莞市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铜仁市生态茶、肉牛、蛋鸡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创建生态绿色发展“新支点”。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59亿元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壮大,先后支持开办肉牛养殖企业335家、合作社861家。坚持以“大规模、小群体”的发展方式,带动该市18.46万户肉牛养殖农户、共76.06万人就业增收,实现从业人员年人均增收3506元。

立足“土”字做强品质,做大抹茶产业。近年来,东莞市先后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8000余万元,助铜仁市建设高标准抹茶原料基地3万余亩,打造出“贵茶”等知名抹茶品牌,新建和提升改造了碾茶生产线16条,建成全球最大抹茶单体车间,铜仁市先后被授予“中国抹茶之都”“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称号。

做强蛋鸡产业,持续打造铜仁鸡蛋品牌。东莞市先后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46亿元,推动松桃自治县省级蛋鸡产业示范园等16个规模蛋鸡产业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成功申报家禽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鸡蛋产品有机认证2个,成功注册“梵净山鸡蛋”等鸡蛋商标18个。

乘“粤黔协作”东风,搭“黔货出山”桥梁,推进消费协作助农增收行动见成效。2021年以来,东莞市与铜仁市通过强化优势资源互补、强化产销平台搭建、强化产销协作模式等举措,帮助铜仁市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2个、“圳品”5个,在粤港澳大湾区开设消费帮扶馆及销售渠道33个,认定莞铜东西部消费协作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产业重点供应链企业14家;2024年,通过“线上+线下”“集中采购+个体零售”等销售模式,推动逾34亿元铜仁市土特产走进粤港澳大湾区。

为助力乡村振兴,东莞市与铜仁市聚焦和美乡村建设,携手描绘生态宜居乡村“新画卷”。2024年以来,按照“强基础、兴产业、优治理、美环境”的乡村发展路径,投入4913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用于铜仁市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79个,投入7223万元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动员东莞市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资捐物4453.06万元,推动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丰富了乡村业态,让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择商选资 打造产业集群新高地

当冬日晨曦“点燃”城市烟火,东莞市虎门镇组团与松桃自治县共建产业园区开启了一天的沸腾。产业工人涌向乐嘉文创科技、巧积玩具等东西部协作企业。乐嘉文创科技员工龙光权说:“东西部协作引来优质企业,我和妻子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又能顾家。”

龙光权夫妇都是搬迁群众,2020年,夫妇俩从松桃自治县世昌社区搬到城里后,龙光权靠务工维持一家生计。妻子张贵凤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又需要照顾上学的孩子,不能实现稳定就业。虎门镇组团与松桃自治县携手同行,共建产业园区,引东莞市优质企业落地,龙光权夫妇实现了就业梦想。

产业协作是东西部协作的重头戏,关系区域协同发展,涉及就业保民生。东莞市与铜仁市以“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的经济合作新模式为着力点,持续深化共建16个产业园区,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打造行动,壮大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打造玩具产业集群。

携手打造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壮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支持东部新型功能材料企业以“广东总部+铜仁基地”模式落户铜仁市;推动引进东莞市凯金、广东嘉尚等一批东部的新能源材料生产企业增资扩产。抢抓东莞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技术转移转化到铜仁市的大好机遇,加强与中南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创新合作,探索了“广东研发+铜仁转化”“广东孵化+铜仁产业化”合作模式,打通铜仁市本地碳酸锰矿制备高纯锰材技术路径。目前,自主研发的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专用高纯硫酸锰技术为世界首创。

以多模式招引企业落地,打造玩具产业集群。根据铜仁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局之初,就促成东莞乐嘉、东莞巧积等玩具企业入驻松桃自治县共建产业园区,推广东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让企业“轻装快跑”,仅用43天就实现东莞乐嘉在铜仁市从落地到投产。通过“园区总部+乡镇微工厂”模式,示范带动10余家企业下移部分生产线到乡镇设立微工厂,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先后带动周边安置区搬迁群众及农村劳动力1万余人次实现就业增收;支持援建、改造提升帮扶车间1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2415人。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还要提升群众的就业技能,让群众到东部沿海城市稳就业。东莞市与铜仁市把劳务协作作为推动群众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强化劳务协作和就业帮扶。推进劳务协作提升行动见成效。

东莞市与铜仁市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服务、完善劳务协作站各类服务、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订单式”岗前培训,深化“铜来莞你”劳务服务品牌建设,构建起“招聘+培训+输转+稳岗”的劳务协作链条,打破求职招聘地域限制,促进铜仁籍劳动力转移就业。

2024年以来,两地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113期,培训农村劳动力5041人次,举办“华勤班”“盟大班”“新能源汽修班”等14个校企合作班,共同培育700余名技能人才;通过线下、线上渠道,向铜仁市推送2600家企业共13万余个岗位信息,累计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广东省就业6.18万人次,有力筑牢返贫防线。目前,铜仁市人社部门已在东莞市设立11个劳务协作工作站,引入市场力量成立运营就业驿站,为铜仁市赴莞就业和在莞铜仁籍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稳岗服务。

■ 以文化人 推动文旅共融手牵手

居于南海之滨的东莞市,有“篮球城市”美誉,拥有CBA十一冠王广东宏远和“CBA第一馆”东莞篮球中心,承办过男篮世界杯等顶级赛事,村村有篮球场、镇镇有篮球馆,天天有篮球赛、家家有篮球迷,从三岁孩童到八旬老人都热爱篮球。整合东莞市资金在铜仁市碧江区建设“莞铜篮球公园”,打造粤黔首个体育文化共建园区,培育篮球“三员”(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碧江区矮屯社区是搬迁安置点,通过开展青少年篮球公益推广活动,让孩子打篮球不打游戏。

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结合东莞篮球城市文化节以及全国和美乡村篮球赛(村BA),莞铜两地精心组织策划莞铜篮球交流系列活动。不久前,来自东莞市、铜仁市的20支队伍,历时5天进行48场比赛,推进莞铜文体交融,赛事直播,让群众共享篮球盛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联合莞铜文旅部门策划推出“莞爱铜行”主题原创快板节目,邀请东莞市文艺骨干安冬等人参加铜仁市“中南门之夜·燃情跨年 yeah”、江口县云舍村晚跨年晚会等元旦文艺演出系列活动,以文化交流引导两地民众情感共鸣。

此外,结合东莞市“寻找2亿分之一”活动,邀请“2亿分之一”铜仁的典型代表、江口县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杨光珠返莞故地重游,持续挖掘策划“2亿分之一”在铜仁市的宣传报道活动。

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内的莞铜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陈建华烈士故居,建于清末民初,总面积3100平方米。为让“陈公馆”焕新颜、传文脉,东莞市与铜仁市打造了“莞铜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设置儿童阅读室、东莞文创展窗等,打造莞铜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外展示宣传莞铜协作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名片、文化地标。

在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石阡县,东莞市厚街镇前进小学、东莞市爱莞家公益服务中心等学校及社会团体组团到困牛山红军学校开展公益捐赠和结对交流活动,捐赠奖学助学金6万元,邀请“一等战功”英雄汤超荣开展红色主题宣讲,得到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和广东省关工委的充分肯定。

2024年12月,联动“友善东莞·友能量 2.0”,以铜仁抹茶和符合年轻人消费习惯杯装饮品为媒介,莞铜两地联名推出联名饮品“亿抹友能量”,发动铜仁市本土抹茶企业、东莞市本土食品企业、东莞市105家潮流咖啡店参与,采用以购代捐方式,市民每购买一杯“亿抹友能量”,咖啡店将捐出6元,为更多市民送出“心理关爱锦囊”,推动“莞铜城市友能量”持续升温。

山是铜仁的根,水是铜仁的魂。灵动山水造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山似三峡而水胜三峡,水比漓江犹美漓江”的乌江画廊,有“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的梵净山等山水风光。两地联动策划开展“双城记”大型系列联展,创新推出陶瓷、茶叶、傩面具等系列文创产品,打造东西部文旅协作“莞铜样板”。

莞爱铜行,心手相牵。2024年以来,莞铜两地围绕文化艺术交流、文旅资源和产品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协作,推动两地文旅发展不断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迈进。

(本版资料图片由粤黔协作工作队铜仁工作组提供)

--> 2025-01-10 ——东莞铜仁携手推进东西部协作再结硕果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3727.html 1 粤黔共画同心圆 “莞爱铜行”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