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有看头 有赚头 有奔头

乡场“烟火气”飘出幸福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毅

吃一碗汤锅牛肉、猪蹄粉、土家油茶汤,再买点农家菜、黄粑、土家油糍……1月5日,铜仁市德江县复兴镇的乡场热闹非凡。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大家手提肩扛、大包小包,乡土气和烟火气十足。

“这两天街上的人开始多起来了。”复兴镇上一老字号羊肉粉餐馆老板冉从红感慨地说:“人一多,年味就来了。”

近年来,为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不少地方以赶乡场为载体,以党建为引领,制定完善居民公约,用“小集市”推动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促进地方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态系统,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消费持续升温注入了活力。

活力十足 带动消费热潮

每逢农历初一、初六,是复兴镇的赶场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镇上出摊、购物,将小镇主街堵得水泄不通。

乡场上,摊点一个挨着一个,种子秧苗、粮食蔬果、工具农具、小吃副食、日用百货,各种农产品和小百货琳琅满目。

临近春节的赶场天又有所不同。锣鼓声中,土家族花灯戏演员们踩着节拍,舞动着身体,口中哼起朗朗上口调子,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

这些表演为乡场找回了厚重的乡土文化味。消费者往来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叫卖声、吆喝声、砍价声此起彼伏,处处彰显乡场欣欣向荣的气象。

“乡场花样百出,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收入好的情况下,赶场当天就要卖一只羊。”冉从红说,前往赶场的人越多,生意就越好。

乡场为商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丰富的商品种类和相对低廉的价格,满足了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村民摊位卖的蔬菜新鲜品质好,价格也比市区超市便宜一些,值得跑一趟。”小镇居民刘女士说,乡场的火爆,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流通,还刺激了消费。

惠民利商 拓宽增收渠道

“哧啦……”1月6日,在德江县煎茶镇牟家油糍摊位处,新鲜的米浆子遇到滚烫的油,清脆的爆响伴随着扑鼻而来的香气,瞬间引来无数食客排队购买。

“每个赶场的日子,我们店里的食材都要多备上一些,能比平时多卖几百块钱。”牟家油糍老板说,这个开在家门口的集市为大家提供了增收渠道,非常方便。

在贵州,很多乡镇都有属于自己的赶场天。每到日子,附近的摊贩和消费者便心照不宣地自动聚集开启交易。

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乡场获利,地方政府取消了相关的摊位费,或只收取小部分的卫生管理费,更多的让利于民。因此,许多地方产生了职业赶场人,平时的他们不是在乡场,就是在赶场的路上,当地称为“赶转转场”。

百货商人童学英便是一位职业赶场人。“我年轻时就开始‘赶转转场’。德江县及周边各个乡镇都有乡场,时间管理好的话,几乎每天都有场可赶。”童学英说,通过“赶转转场”,自己将3个子女抚养成人。

如今,70岁的童学英儿孙满堂,却依旧坚持赶场。“现在虽然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到处赶场,但是家门口的乡场我还是要摆摊,多赚点养老钱。”童学英笑着说。

赶乡场不仅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让经营者有了稳定营生,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一个直接将农产品“变现”的有效通道,让农民有了增收的机会。

辐射带动 焕发市场活力

赶乡场当日,从煎茶镇街头走到街尾,各类品牌电器专卖店就有好几家。各家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吸引消费者进店选购商品。

一台空调、两台冰箱,不到两个小时,煎茶镇京东家电专卖店就实现“开门红”。“没想到乡场蕴藏着这么大的购买力,这个销售额比我们城区的门店还要高。”煎茶镇京东家电专卖店店长不免有些惊喜。

小镇居民李女士在京东家电购买了一台双开门大冰箱,叠加政府以旧换新补贴、品牌商优惠和厂家补贴,她省下约3000元。

家住铜仁市的“00后”刘浩然一行4人,专程开车来德江的乡镇赶场。

“我们通过抖音短视频了解到,煎茶镇的汤锅牛肉相当好吃,赶场当天的更香更好吃,我们专程赶来尝鲜。”刘浩然说,自己和朋友到德江县已经有5天,共赶了4个乡场,还在周边的旅游景点游玩一番,感觉相当不错。

借助乡村产物,政府发放惠民补贴,激发市场活力;开展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潜力,构建起便民生活圈、消费圈、服务圈。同时,当地政府还与临街商家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与集镇居民签订“环境治理承诺书”,修订完善《居民公约》,形成“集镇治理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格局。

有看头、有赚头、有奔头,赶乡场提供了消费新体验,让人们在消费里感受“人间烟火气”,拉近了本土文化、乡土特产与消费者的距离,让消费市场焕发出更加旺盛的活力。

--> 2025-01-10 有看头 有赚头 有奔头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3693.html 1 乡场“烟火气”飘出幸福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