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南州推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质增效

[实干2024 奋进2025]山歌唱不完的好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绍阳

“感恩党的好政策,易地搬迁住新房;就业增收门路多,美好生活天天享……”2024年12月14日,在黔南州都匀市沙包堡街道金恒星移民安置点,身着节日盛装的新市民李彩霞与左邻右舍一起放声歌唱,唱出了满满的幸福感。

2019年,李彩霞一家五口从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富裕村搬到了安置点,从此开启了新生活。“变化太大了,再多的山歌都唱不完我们的好生活。”李彩霞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搬来之后,两个孩子在更大更好的学校里读书,老人看病也更方便了,我开了一家少数民族服饰公司,带着安置小区的姐妹们一起把手艺变成赚钱的门路。”如今,李彩霞的公司已带动3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经过多年耕耘,黔南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成效明显,连续4年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高质量考核排全省前列;2024年,该州制定的《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分类治理工作方案》获有关部门肯定……

产业“造血” 利益联结可持续

眼下,黔南州独山县百泉镇望城社区同心家园内的生产车间十分热闹,工人们在岗位上熟练操作,手脚麻利地完成了玩具的零部件组装。“这个上手快,人不累,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我很满足。”工人蒙明念说。

“我们引进了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搬迁社区,这些产业大多易操作。”望城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唐育芳说,目前社区已为200余名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产业是搬迁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黔南州积极鼓励支持国有企业、龙头企业、返乡人员在安置区创办就业帮扶车间。目前,已有就业帮扶车间(含基地)255个,吸纳450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同时,采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与安置区搬迁群众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累计兑现产业分红资金1386万元。

就业无忧 赚钱顾家两不误

在黔南州罗甸县学府家园思源社区骐鸿制品工艺厂生产车间,机器的隆隆声不断传出,社区居民罗兴芬忙碌着生产化妆包。“早上送小孩去上学后就过来上班。”罗兴芬说。她家于2018年从罗甸县红水河镇沫村村搬到思源社区居住,为照顾子女她不能外出务工,没有收入来源,日常生活开销成了一个问题。“在县城生活,如果没有工作,日子会很艰难。”

为帮助罗兴芬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岗位,社区党员干部在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为她安排技能培训,并帮助她顺利地在附近的公司找到了工作。

围绕“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黔南州通过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技能培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等方式,为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就近就业创造条件。目前,黔南州已新成立113个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安排215名工作人员驻点办公,为搬迁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岗位发布、培训需求等就业创业服务。2021年以来,全州累计开展搬迁群众技能培训2.2万人次,12.58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95.8%。

教育医疗有保障 美好生活成色足

新兴社区作为黔南州平塘县大型搬迁社区之一,是当地政府用最好的地段、最大的投入、最高的品质、最全的保障这“四最规格”建设的易地搬迁安置点。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要走很久才能到医院和学校,如今家门口就有这些,比老家方便多了。”搬迁群众段乔进说。

干净整洁的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是紧邻易地搬迁安置点顺兴社区的长顺县第四小学的校园一角。

“以前每周一次回家都必须走两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只需要走几分钟。”能在这样崭新的校园里读书学习,李浪熳感到很开心。

搬迁群众的美好生活成色几何,“硬件”的提升是一个方面,服务的“软件”提升也很关键。近年来,黔南州进一步强化教育医疗服务,公共服务更加均衡。2021年以来,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8428.5万元,对学校、医院进行扩容提质改造。同时,以优质学校为龙头,成立了150个教育集团,采取“请上来、沉下去”的帮扶方式,为安置区学校配备老师5636人,努力缩小集团学校间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同时,黔南州还建立了24个县域医共体,把乡镇卫生院、5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医共体建设范围,为安置区配备合格医务人员357人,按标准配备药品和诊疗设施。

--> 2025-01-09 黔南州推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质增效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3656.html 1 [实干2024 奋进2025]山歌唱不完的好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