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绿水青山绘长卷,美丽乡村展新姿。近年来,贵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搬出大山天地宽”,数百万群众摆脱贫困,过上了增收致富、安居乐业、精神富足的幸福日子。
群众增收足
在黔南州龙里县湾滩河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内,1500亩的大棚沿着湾滩河而建,四季瓜果飘香,源源不断的绿色蔬菜从这里进入市场。
“种蔬菜,我们不愁销路。”龙里圣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陆大龙说,“我们利用设施农业,春夏秋种植黄瓜,冬天就种植茼蒿、西蓝花等应季蔬菜,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
从看天吃饭到四季不断,龙里县湾滩河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年四季不断档,向市场供应应季、错季蔬菜,为龙里县“菜篮子”“果盘子”的稳定供应提供坚实保障。“在这里干四五年了,一年可以挣两三万元。基地建在家门口,我们都得实惠。”当地务工群众石传珍说。
鼓起的腰包里,装着万千家庭的幸福。2024年前三季度,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26元。
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贵州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粮食丰收,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茅坝村种粮大户高方平算起账:“我家种了350余亩,一年下来赚个六七十万元不成问题。”
来自铜仁市思南县双塘街道云山社区的搬迁群众吴扬山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每月工资4000多元。“去年8月,我参加了县里和社区组织的叉车培训,拿到了叉车驾驶证,找到了对口工作。”吴扬山说。
无论是耕耘田畴,还是在外打拼,一本本农家账里饱含勤劳付出的汗水,满载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一个个丰收故事,书写着贵州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扎实答卷。
进城幸福多
崭新的楼栋拔地而起,学校、医院、超市一应俱全,便捷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内外,贵州192万搬迁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山头到城头,黔西南州望谟县蟠桃街道蟠桃园社区搬迁群众黄祯学通过参加社区开展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拥有一技之长,便经营了一家理发店,在城里站稳了脚跟。“搬来之后房子漂亮了,配套设施齐全了,生活非常方便。”黄祯学说。
为给新市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蟠桃园社区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着力解决新市民日常生活所需和民生刚需,不断提升新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5分钟,是一个时间标尺,也是一个衡量新市民幸福感的鲜活刻度。“基础设施样样有,学生上学又近,身体有点小毛病医院就在楼下,要买东西超市也很近。”搬迁群众刘廷先闲时就和社区的老年人下象棋。
一年更比一年好。我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治理更加深入,新市民生活更加现代文明,配套产业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激发搬迁群众增收内生动力,让搬迁群众从大山中走来、在城镇中扎根,让幸福美好生活无限生长。
和美乡村绘新景
这两天,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九龙广场上,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晒太阳、拉家常,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变化看在眼里,幸福甜在心头。村民孟德陆把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放在厨房的水龙头下冲洗,洗菜后的脏水顺着洗菜池流进了下水道。屋里屋外干净整洁,看不见污水、闻不到臭味,花坛、体育健身设施点缀在他家的小院前后。
如今的临江村,太阳能路灯排列在公路两边和农家小院,小青瓦、穿斗枋、雕花窗、白粉墙,一幢幢黔北小院散落在青山绿水当中,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呈现在眼前。
2024年以来,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强有力支撑。
和美乡村更有品位,贵州不断丰富文化载体,弘扬文明新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之根和魂凝聚人心,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平整的村内道路、宽敞的健身场地、清澈的河塘……一幅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新画卷在青山掩映中徐徐展开。
乡村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实现“加速跑”,群众的收入持续提高;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基层党建不断夯实,农村风貌日新月异,村美、人和、共富的乡村交响曲持续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