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华
“我做这个已经一辈子了,从爷爷到父亲都是靠这门手艺吃饭的,我也要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1月2日,在黔东南州黎平县水口镇纪流村村民石传云的银饰加工店内,随着熔银、拉弹、敲捶、打磨等工序完成,一件银饰也逐步成型。
纪流村是黔湘桂交界地区远近闻名的“银匠村”。全村40余户100余名银饰制作人靠着银饰制作手艺增收致富,石传云便是村里的资深银匠之一。
“我从小就跟父亲学习制作银饰。需要时间的磨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银匠。”石传云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他除了锤炼银饰制作加工技艺之外,也时常和其他银匠交流,对银饰的设计进行创新,受到了顾客的好评。
据了解,为了让银饰技艺得到良好的传承,水口镇立足实际加大扶持力度,让不少曾经离村谋生的银匠回归老本行。
老银匠杨光儒的手艺同样是家传。他10多岁便跟随祖父及父亲学习银饰制作技艺,练得一身好本领。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市场不景气,传统银饰制作工序繁杂又卖不上好价钱。为了维持生计,1989年,杨光儒南下务工。
“后来得知家乡旅游业渐渐兴起,不少银匠都回了家,我也回到村里。一方面要把手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是想试试能不能靠手艺生活下去。”杨光儒说。
起初,杨光儒的生意并不是很好,赚到的钱仅能支撑家里的开销,但他一直在坚持。
2015年,黎平县相继出台支持兴办小微企业的政策。杨光儒靠着一手过硬的银匠技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银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当地政府扶持下,他办起了银饰加工作坊。随着黎平县旅游产业的发展,银饰销售也水涨船高,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一开始从事银饰制作时比较艰难,但还是坚持下来,后来有政府优惠政策支持,补贴购买机器费用,减轻我们的负担。现在市场销量逐渐向好,我们的产量也提上来了。”杨光儒表示,现在他的银饰作坊里,各式各样的银饰达30余种,远销湖南、广西等地。
在杨光儒的银饰加工作坊里,有10多名学徒。他们在杨光儒的指导下,技艺精进许多。如今,通过“师带徒”模式,水口镇的银饰制作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现在带了不少徒弟,银饰的技艺也不怕失传了。”杨光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