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1月6日上午9点,推开贵州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8楼办公室的门——办公室桌上桌下、柜内柜前,被成摞的档案资料“包围”。
几乎所有与贵州探矿关联的记忆,在这层办公楼都能找到。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物化探院院长杨炳南,正是这些浩繁数据的经手人之一。
2024年,贵州新增超大型矿床2个、大型至特大型矿床6个;磷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增和提级增储磷矿资源量9亿吨;新增锰矿资源量1.97亿吨、铝土矿资源量6450万吨、氧化锂资源量30万吨;在黔西北找到全国少有的高品位铅锌矿床,新增铅锌矿120万吨。
谈及过去一年的探矿成果,杨炳南的眼里放射出炽热的光。作为与群山作伴的“探矿先锋”,他17年的探矿生涯经手的项目难以计数。
“在贵州126万座群山下,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137种之多,其中49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列全国前十,而磷、煤、铝、锰、金、重晶石和萤石7种矿产更是以资源储量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支撑起贵州的‘矿产大山’,让贵州成为全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杨炳南说,要找准一种矿产,如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而是贵州历代找矿人前赴后继的成果。
2007年6月,杨炳南从中南大学地球物理勘查专业毕业后,进入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工作。
从那时起,“与群山作伴”“跟石头打交道”便成了杨炳南的工作常态。
从业第二年,当时在黔东南州从江县探矿的杨炳南,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得起床,和同事一起架锅煮饭,用半截矿泉水瓶装满饭菜,塑料袋封口后装进背包,这就是探矿队员们一天的口粮。
寒来暑往,杨炳南一年到头大半时间都像这样,在荒山野岭扛着设备和样品穿越山谷、钻入荆棘。他曾与草蜱虫、蜈蚣擦肩而过,甚至有一次差点遭遇煤矿老采区透水事故。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面对国家寻找锰、锂等关键金属矿产的需要,籍贯河南洛阳的杨炳南扎根贵州,反复研究探矿前辈们留下的资料,一边与群山作伴,一边坚持学习深造,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研究方向一直与关键金属找矿相关。
惟创新者强。2015年,杨炳南获得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2018年、2019年分别获得贵州省地矿局地质科技一等奖2项;2021年获得贵州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先进个人;2023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青年科技人才……
2024年6月,杨炳南所在的贵州省地矿局锰矿资源预测评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牵头的“隐伏超大型喷溢沉积型锰矿找矿勘查理论技术体系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年,该团队还获评“新时代的贵州人”称号。
时光荏苒,四季更迭。从当初地球物理勘查专业的大学生,到如今的“探矿先锋”,杨炳南一直奔跑在贵州“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