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绍波
“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是我的分内工作。”一直以来,李桂莲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退休多年,如今已80多岁高龄,身体欠佳,但她依旧时常指导后辈工作,关心着身边人、“蔬菜事”,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这句话。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无数的荣誉,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原名誉院长李桂莲在农业科技领域努力的见证。她长年为蔬菜行业贡献力量,直到2016年,才因身体原因以74岁高龄退休。多年来,她不仅在科研上卓有成效,也为蔬菜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平红,前两天院里开展的‘2023年重大科技成果发布会’,院里成果丰硕。育种和栽培,是农业科研的两只翅膀,你要带着团队继续努力!”
2024年6月初,省农科院“2023年重大科技成果发布会”刚发布没几天,李桂莲便打电话给自己的爱徒、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孟平红。“师父虽然退休了,但仍关心着我们,会时不时与我们联系,关注科研的进度,关注蔬菜产业的发展,对我们殷殷叮嘱。”孟平红说。
贵州南部不少低热河谷地区冬春热量条件好、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几十年前,当地农民守着丰富的光热资源,却没有加以利用,冬春季节时土地闲置,农民收入低,富不起来。
“看着当地农民只种一季水稻,每年10月收割完后,来年6月再进行翻犁栽种,田地每年有近8个月的闲置期,我就想着一定要把冬春季节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李桂莲说。
1979年,李桂莲带着自己选育的“希望一号”番茄种子来到红水河畔的黔南州罗甸县龙坪镇,好说歹说从农民手中流转了4分地种番茄。她和团队一起帮助农民在打田插秧前栽种、收获一季早果菜,之后又成功在水稻收获后种一季秋冬果菜,形成“早果菜—水稻—秋冬果菜”一年三季的高效栽培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罗甸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桂莲及团队利用贵州不同海拔气候差异,实施冬春喜温早果菜、夏秋喜凉蔬菜、秋冬喜温果菜错季栽培的研究、示范、推广,错峰上市填补淡季市场空白。
数十年如一日,从事蔬菜育种、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创立、发展、运用错季蔬菜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为贵州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贡献青春和才华。李桂莲被诸多群众亲切地称为“老百姓的女财神”“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据了解,多年来,李桂莲带领团队先后选育并审定及认定蔬菜优良品种16个,获国家发明专利6个,累计推广错季蔬菜8500多万亩,产量突破4.7亿吨,产值达5000多亿元。如今,贵州多地已经实现了“果菜—稻—果菜”轮作的种植模式,大大提高冬春季节土地利用率,为大量群众带去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