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炼 令狐友韬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5年经济工作要抓实七项重点任务,强调要“进一步集中力量大抓产业”。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既要推动传统产业“稳得住”,又要推动新兴产业“立得住”,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
培育新动能并非要舍弃旧动能。一要聚焦大数据赋能,让旧产业焕发新活力。利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在保持传统产业稳定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优化供给结构,适应消费升级新需求,确保其在经济中继续发挥稳定器作用。二要推动传统产业链升级,为新兴产业助力。依托贵州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让传统产业不仅可以增加附加值,还能为新兴产业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支持,实现协同发展。三要加快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既让传统产业可以获得新的市场空间,也让新兴产业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实现互利共赢。
培育新动能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聚焦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新质生产力。利用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打造文旅融合新质生产力与山地特色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大数据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构建完整数字产业链,培育数据清洗、标注,大数据分析、算法研发,数字金融等新质生产力业态,让大数据切实赋能各行各业,成为驱动发展的关键新动能。二是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催生资源型产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富矿精开”,加大科研投入,引入先进技术,推进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动“资源—材料—产品—产业”全链条发展,促进磷化工、煤化工、铝加工、锰加工等向高端化延伸,发展新能源材料、电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打造高竞争力新质生产力。增加科研经费,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创新平台,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结合贵州实际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吸引高端人才汇聚,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具有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新旧动能需要平稳接续转换。一要渐进式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各行业发展实际,制定分阶段的技术改造计划,逐步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设备,引入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同时避免一次性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冲击。根据不同行业的转型升级路径,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如磷化工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从对现有生产线局部改造开始,逐步扩大精细磷化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同时保持基础磷肥的稳定生产,避免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造成过大冲击。二要抓好技术传承与融合,做好新动能的培育和承接。贵州传统产业积累了较多实用的技术,譬如传统酿造技术中的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这些技术可以进行改造和升级,应用于新兴的生物制药产业。培育新动能过程中,需要引进大量新技术,在实践中对新技术进行验证和改进,确保新技术在本地能稳定、高效地运行。三是强化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有效配合,确保平稳过渡。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通过专项政策积极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调整,并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减轻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压力,确保整个过程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现有经济体系的冲击。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XGL01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