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攻关技术革新产品推动转型升级

红星发展蓄积绿色新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彭林元

去年以来,受矿产资源稀缺、原料价格上涨、下游市场萎缩等诸多因素影响,贵州红星发展大龙锰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钡、锰、锂等系列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企业盈利核心产品高纯硫酸锰甚至出现生产成本高于售价的“倒挂”,企业发展进入“逆势”。

“不论市场如何萎缩,保障科技研发与节能减排资金投入,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红星发展副总经理严家铎语气坚定。

企业2024年投入的科研资金占年总产值的3.8%,高于上年同期的3.05%;每年超1000万元的环保资金,是企业“雷打不动”的固定投入。翻开红星发展的“科研账本”与“环保账本”,可以看出企业在逆势中寻求“翻盘”机会的决心与行动。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贵州大龙经开区的红星发展,厂区周围植被覆盖,绿荫之中,办公楼和设备厂房井然排列。投产二十余年,绿色与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词”。

2002年,红星发展在大龙经开区投产后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刚生产出的碳酸钡马上装车发往世界各地。然而,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道路渐渐走进了“死胡同”。

2004年进厂工作的严家铎深有体会:“那时候厂区附近都是荒山,隔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臭鸡蛋味。”

面对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红星发展在2006年前后大力开展环保改造,企业开始向“绿”转型。

严家铎说,改造之初,企业投入的环保资金和力度很大,安全、环保资金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每年减排二氧化硫2万余吨、“三废”综合治理实现锰渣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随着环保项目越来越多,治污领域不断深入。如今踏入红星发展厂区,“绿色投入”带来的“绿色成效”随处可见。

现在,企业每年稳定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环保改造,新投入的锰渣脱硫设备将二氧化硫排放量降至1.2毫克每立方米,远优于80毫克每立方米的国家标准。

走进企业办公楼左侧的5G全连接智控中心,一块数字大屏格外吸睛,屏幕中央显示企业当日产品类型、产量、产值等数据;左侧屏幕监测着生产设备运行情况与环保数据;右侧屏幕显示各个生产车间的实时监控画面。

“该项目去年9月投入试运行,投资规模约1100万元,目前系统运行良好。”红星发展信息自动化负责人刘魁介绍,平台集成了能耗分析、车间能耗管理、视频监控、仪表监测、预测预警及报表自动化等多个功能模块,让生产前的演算,成就生产时的高效。

“通俗来说,就是让生产成本更低、数据监测更准确、应急反馈更及时。”刘魁说,用5G技术替代传统带宽,不仅生产提效,每年还为企业节省了近百万元的光缆安装及运维费用。

作为入驻园区22年的“元老企业”,红星发展始终紧跟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发展步伐,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科研经费,不断攻关关键技术,革新产品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严家铎向记者透露,企业新建设的年产6000吨锰酸锂生产线已在中试阶段,投产在即。面对前景不明的新能源材料市场,红星发展将继续坚持逐“绿”向“新”。

--> 2025-01-06 攻关技术革新产品推动转型升级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3381.html 1 红星发展蓄积绿色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