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赤水官渡河畔

昔日捕鱼者 今日护鱼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剑

2024年12月18日上午9时,65岁的袁华学与赤水市官渡镇河鱼保护志愿者协会的伙伴们集合后,沿着官渡河八中大桥处陡峭的石梯下到河边。

“来,我们把这些竹子搬到边上去。”看着河床里的竹子,袁华学带头动起来,几分钟后,砍竹人遗留在河床上的几根竹子被捞起来放置在岸边。

巡河清理河道垃圾,只是袁华学的日常工作之一。这位曾经守在河边以捕鱼为生的人,已转变为官渡河的护鱼人。

流经习水县、赤水市的习水河,在官渡镇境内这段被称为官渡河。袁华学自小在河边长大,熟悉河道和鱼情,曾是一名捕鱼高手。

1981年至1990年,袁华学承包了官渡河的一段水域来捕鱼,在河里“讨生活”,以此养活一家老小。后来,袁华学发现官渡河非法炸鱼、毒鱼、乱钓等情况屡屡发生,看着河里的鱼越来越少,他感到痛心不已。

“我因河而活,是时候为官渡河作点贡献了。”2009年,官渡镇成立野生河鱼保护志愿者协会(后更名为官渡镇河鱼保护志愿者协会),袁华学立即申请加入。协会的工作职责包括在辖区内宣传禁捕政策、进行水域日常巡逻检查、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捕捞行为等。

“现在护鱼,把以前捕鱼的经验都派上了用场。”袁华学说,哪些地方鱼多、哪些地方好“下竿”、哪些地方好“下网”、哪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泡沫是捕鱼网具浮标,他们这些曾经的捕鱼老手一眼就能认出来。这些年来,在袁华学的带领下,协会协助公安机关破获非法捕捞刑事案件12起,宣传引导群众3000人次,发放鱼苗价值约25万元。

“护鱼工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袁学华坦言,除了做好协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号召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保护行动中。此外,协会还积极向当地政府申请经费,并自筹资金,每年向河里投放价值几万元的鱼苗,已经持续了20多年。

如今,经过多方持续多年的努力,官渡河面貌焕然一新,河鱼数量明显增多,以前少见的白甲鱼、青波鱼、青燕子鱼等鱼类随处可见,人们的保护意识也在提高,收缴鱼竿渔网的数量逐年减少。

“我以前是‘靠河吃河’,现在是‘守河护河’,身份上的转变,让我感觉自己更有价值。”袁华学站在大桥上向下望去,官渡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感慨的说:“看,这样的河多美啊!”

--> 2025-01-02 赤水官渡河畔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3086.html 1 昔日捕鱼者 今日护鱼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