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马家两叔侄:

在坚守中合力做优种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玉祥

“我们对四球茶品种选育已开展了10年,这路走得太艰难,酸甜苦辣都吃过。这两年茶叶市场不好,我明年要利用科研成果扩大育苗规模,能多挣一点是一点。”12月25日,普安县四球茶知名“土专家”、青山镇哈马村村民马太科说。

“中国古茶树之乡”普安县是茶树原产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在普安与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发现了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颗四球古茶籽化石。普安古茶树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该植物为小乔木,嫩枝及顶芽均无毛,经检测,四球茶果胶物质、茶多酚等含量高,尤其适宜制作红茶。

马太科祖上留下一棵四球古茶树,树主干直径有1米,据专家估计,其树龄至少有800多年。他说:“我父亲去世后,这棵树由我的幺叔马安权一家管护。因为树龄古老,加之树根被黄蚂蚁啃噬,它不幸于2000年枯死。当时有人估算,经济价值至少损失100万元。太可惜啦!”

正是为了弥补遗憾,两人在保护和开发四球茶的道路上携手前行,成为享誉普安茶界的“上阵叔侄兵”。

马太科年轻时就从古茶树的专家口中了解到生长在荒野的四球茶的宝贵价值。20世纪90年代,他从树林中挖来野生苗,移栽了800多株四球茶,在当地率先开展人工种植四球茶。

他看好人工种植四球茶的前景,利用茶籽育苗建立苗圃基地。2014年,马太科牵头成立了普安县泰安白龙古茶专业合作社,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成功完成扦插实验。

次年,大学毕业的马安权正式加入合作社,他们还组建了贵州马氏白龙古茶研发有限公司,率先开展四球茶苗无性繁殖。

世间没有两棵相同的四球茶树。马安权说:“茶树之间有差异性,每棵树的叶型、发芽率以及茶叶泡出来的颜色、滋味都不一样。”

茶树品种杂乱,就会带来茶叶品质不稳定,不利于后续推广种植和产业长远发展。而要改变普安四球茶产业“小、散、乱”现状,就必须得从最基础的种质资源做起,把优势株系选育筛选。

此间,叔侄遇到贵人——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贵州大学茶学院副教授牛素贞及其团队,合作社得到该团队在茶树繁殖、种植、管理、茶叶加工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

马氏叔侄与该科研团队开展合作,从几百个品种中筛选出20多个优势株系,在青山镇托家地、马家坪等地进行品比试验,最终选育出6个新品种,其中,已对贵茶1号、贵茶2号、贵茶3号、贵茶4号成功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马安权估算,他投入研发经费50万元,加上科研项目资金、县里的扶持资金等,共计投入研发经费160多万元。

同时,他们仅仅抓住种质资源这块宝不放。两叔侄攻克四球茶嫁接技术难关,利用选育出的优品对老茶园进行改良,尽早建立标准化茶园,让科研成果尽早转化为效益。

今年,马太科接受县茶办委托,与对方合作实施一个育苗项目,母本源来自其种植的茶树,获得项目资金6.4万元,为对方培育2亩共计10万株茶苗。他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明年要大力自建和经营苗圃。

据悉,普安县已从四球古茶树中选育培育出7个新品种,建成优质四球茶树母本园300余亩。近年来,普安县大力推广种植四球茶,推动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马安权也将未来寄托在四球茶的优良新品种上,他说:“十年磨一剑,我们在普安古茶树的品种选育上正好走过10年。四球茶是普安乃至贵州茶叶的独特性与比较优势,接下来将尽快转化成果,把几个品系的母本基地壮大,做纯做大苗圃基地,希望在各级政府的推广、市场的推动下,让四球茶走出普安、走向全国。”

--> 2025-01-02 马家两叔侄: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3067.html 1 在坚守中合力做优种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