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晓景洒金辉 山乡焕生机

——铜仁沿河自治县晓景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七三村鸟瞰图。

水稻获丰收。

开展产业技术培训。

梁瀚泽

晓景如织,铺陈璀璨金辉;红日初升,映照天边霞光。

宋代龙辅《晓景》描绘了春日清晨的美景,“春日映朝霞,新妆出绛纱”等诗句,展现了晓景的绚丽与生机;清代华岩《晓景》以“晓月淡长空,新岚浮远树”开篇,描绘了月落日出、远山新岚的清晨景象,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常被赋予了美好、宁静的意境,代表着新一天的开始和希望。

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晓景乡位于武陵山腹地,六台山和大老盖山山脉的斜坡地带。地处沿河自治县东南部,距县城28千米,东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镇交界,东南与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接壤,南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刀坝乡相连,西与沿河谯家镇相接,北与中界镇毗邻。

晓景乡境内山峦苍翠、碧水潺潺,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这里还留存着当年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历史遗址,以及贯通黔、渝、湘三地商贸往来的油盐古道,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远近闻名的土家传统美食。

如今,晓景依托瑰丽的自然风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畅游山水、享受健康生活的理想之地。

演绎乡村振兴“四重奏”

近年来,晓景乡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抓好示范建设、盘活集体资产、优化人才培育等举措,演绎振兴“四重奏”。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晓景成立了由乡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力量推进工作。同时,围绕“一区两园三带”战略布局,晓景乡对各个村庄进行了深入研判,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计划和目标。

抓好示范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以七三村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为契机,晓景乡大力发展如安格斯能繁母牛养殖、金银花种植、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并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显著增收。通过七三村的示范带动,晓景乡在全乡范围内推广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推动全乡17个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

盘活集体资源增添发展动力。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整合全乡资源,成立了晓景集体经济有限公司,主营生产、销售、加工、运输、服务等业务。同时,鼓励合作社自营、村企合作、个体租赁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大力发展饲草种植、生态茶、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为当地发展增添活力。

优化人才培育增强“造血功能”。注重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将退役军人、在校大学生等作为后备人才进行储备和培养。通过专题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提升村干部的农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蔬果和生态茶等产业,不断增强产业的“造血功能”。

如今,晓景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真抓实干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幅农业更加兴旺、农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未来,晓景乡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振兴‘四重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晓景乡党委书记张珍飞说。

从边缘迈向前沿

历史上,晓景七三段盐油古道作为乌江盐油古道陆地运输的重要一环,见证了晓景乡的辉煌岁月。这条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晓景乡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文化传承的纽带。乌江盐油古道为晓景乡带来了繁荣,使其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交通驿道,被誉为“旱码头”。在那个时代,晓景乡凭借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经济蓬勃发展,地域文化也得以繁荣。

盐油古道兴盛时期,晓景乡作为油盐运输的必经之地,其地位重要。油盐从沿河码头运抵后,经过晓景,再运往酉阳县南腰界,过松桃(甘龙、乌罗),最终到达秀山、花垣等地。这条商贸线路不仅促进了晓景乡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在上世纪30年代末,326国道的修建,让七三段盐油古道逐渐走向衰落,晓景乡也因此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逐渐变为沿河的“边缘”落后乡镇。

由于山高路险、财力有限,晓景乡一直未能修建连通外部的公路。尽管其地理位置扼守重庆和贵州两地三县的咽喉,但交通瓶颈却使其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区位优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03年,随着外联毗邻乡镇的公路陆续贯通,晓景乡才结束了没有公路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晓景乡在脱贫攻坚的推动下,交通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截至2020年底,晓景乡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全面硬化了17个村和社区的通村公路,修建了通往山顶的产业路,彻底打通了制约晓景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

2022年1月1日,沿印松高速公路的正式通车更是为晓景乡的发展插上了翅膀。这条高速公路与沿德、秀印、松铜高速互通连接,在晓景乡设有收费站。从此,晓景乡到县城只需18分钟,从集镇到匝道口仅需5分钟。

高速公路的开通使晓景乡成功搭乘高速路网的东风,加入了黔东和湘西地区的黄金旅游通道,从沿河的“边缘”地区一跃成为黔湘渝经济区的“前沿”阵地。

沿印松高速的通车对晓景乡的蔬菜种植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晓景蔬菜种植大户任明廷感受颇深,他的蔬菜基地主要种植南瓜、莲花白等蔬菜,产品主要销往贵阳、广州等地。以前,由于交通不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将蔬菜转运到上高速的地点。随着沿印松高速的开通,他的蔬菜基地可以直接上高速,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任明廷说,“他更有底气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蔬菜种植中来。”

晓景乡党委副书记、镇长蔡应举表示,沿印松高速通车后,极大改善了晓景交通的落后面貌,助推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加速发展。现在,晓景的农特产品可以更加快捷地销往山外,外面的商品也能更好地进入晓景,一进一出之间,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如今,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已密布晓景全境。这些公路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物资的运输,更成为了承载村民致富梦想的希望路。它们串起了百姓的乡村振兴新梦想,为晓景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探索产业链式发展

近日,笔者走进晓景乡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加工厂,一幅繁忙而有序的生产画卷映入眼帘。轮式铲车青贮取草机与工人的默契配合,将成捆的玉米秸秆迅速转化为青贮饲料,通过高效的打包机,这些饲料被整齐地打包,送入仓库,等待着肉牛养殖户的到来。据加工厂厂长吴万海介绍,该厂在玉米秸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每天可加工20吨左右原料,产出400多包青贮饲料。

近年来,晓景乡秉持“政府引导、企业回收、群众参与”的工作理念,将农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作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索秸秆利用的新模式,晓景乡逐步形成了“土种玉米、秸秆回收、农户增收”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实现了秸秆从废弃物到产业发展“助推器”和助农增收“好帮手”的华丽转身。

晓景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一主两辅”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制定了详细的秸秆收储计划。2024年,计划收储农作物秸秆1000吨,并将其加工成饲料,以推动全乡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在肉牛养殖方面,晓景乡取得了显著成效。该乡水池村肉牛养殖户冯青松,通过与贵州西南牛城牧业有限公司合作,采用订单养殖模式,成功养殖并销售了多批肉牛。该公司由沿河引进的广西京华发展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中投华农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通过组建肉牛全产业链工作专班,推动了肉牛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贵州西南牛城牧业有限公司的订单模式不仅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技术支持和养殖指导,还保障了养殖户的收益。截至目前,与该公司达成合作的合作社有20余家,带动100余户农户发展,共养殖肉牛8000余头。

该乡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推动了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除了肉牛养殖外,晓景乡还积极发展生猪、山羊等生态养殖业。通过采用“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晓景乡生态养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在生猪养殖方面,吴家村、高寨村、大土村等地的生猪养殖项目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山羊养殖方面,晓景乡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晓景乡还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生态渔业养殖,通过高标准稻田稻花鱼养殖、莲藕池养鱼以及水库生态养鱼等方式,实现了渔业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生态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晓景乡正向生态畜牧养殖大乡迈进。作为昔日“油盐古道”的晓景乡,如今已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牲畜交易集散地。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化水平,晓景乡正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种植蜂糖李、空心李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全乡共计种植蜂糖李50亩;空心李500亩;蜜柚182亩;种植蔬菜面积累计2695亩;晓景村、水池村蔬菜基地建立大棚蔬菜34个,初见成效。今年全乡发展饲草产业1800亩,带动600多户农户通过务工和土地流转增收。

据统计,全乡生态茶园总面积5000亩,以种植白茶、绿茶为主,年产值1200万余元,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覆盖农户364户1480人,带动群众就业2980余人次。今年全乡烤烟种植1000亩,总产值450万元,带动群众就近务工增收103万元。

“未来,晓景乡将继续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晓景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宋双喜说。

诗意田园和美乡村

七三村,乌江“盐油古道”七三段核心地,晓景乡通往重庆市酉阳县的交通要道。2021年,该村被列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全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夏日,走进七三村,稻花鱼示范田里秋稻金黄,鱼儿在田间自由游弋;连片荷塘波光粼粼,展现出秋的宁静、朴素与高洁;果园里,翠绿的枝叶间挂满了各色水果,山风拂过,果香四溢。农家院落里,金灿灿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在阳光下晾晒,散发出“幸福的味道”,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个被青山绿水环绕的特色田园综合体园区,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这仅是晓景乡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乡着力引领带动当地群众创业就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农户的“造血”功能。通过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园,力图从根本上做强做大富民产业。同时,积极推广“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共建发展模式,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晓景乡以生态养生为主线,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涵盖乡村旅游、小镇风情、乡村农场、原味乡村与农家乐、乡愁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域,着力打造生态养生的“山水田园·美丽晓景”,提升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晓景乡注重“两翼”齐飞。一方面,推动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七三村加速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管家村快速发展。同时,围绕“一区两园三带”战略布局,拓展空间规划,持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发展生态茶、中药材、蔬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特色林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农业发展基地。

在产业加工方面,晓景乡重点在生态茶叶、生态中药材、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领域做足文章。着力打造涵盖多个产业的加工工业区,推进粮油加工扩规增量、茶叶加工升级提档、果蔬加工提质提速。同时,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

登高望远再启程。晓景乡将继续调优结构、提质增效,站在管家村管家盖山顶生态茶叶基地上,淡淡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这里特有的气候特点赋予了茶叶富硒、有机等优良品质。管护村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正在为乡村产业的优化升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做大农业经济总量,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全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5万亩以上。同时,培优生态茶产业,巩固扩大现有果蔬基地;保证生猪产业发展稳定增长;挖掘可用水资源,依托“贵水黔鱼”生态品牌,推进渔业产业发展。

此外,晓景乡还将围绕“旅游乡村”定位,推进七三村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以七三村田园风光和峡门口水库休闲垂钓为发展平台,打造山水田园综合体,让人们在山水观光中体验到乡愁。

“我们坚持统筹推进产业发展路子,采取‘政府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民众参与’的模式,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蔡应举说。

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七三村作为省级示范试点,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60岁的村民冯祝兰激动地说:“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公路、亮化、绿化都完善得特别好,生活在这里特别舒适,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目前,村里的房屋亮化工程正在积极推进,村民们积极参与,共同打造美丽家园。

在七三村的建设过程中,土家民居风貌与现代设计实现了有机融合,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宜居村寨。同时,依托现有的200余亩荷花和优质稻谷产业,结合村里的碉楼、盐油古道、土家舞狮、花灯等特色元素,七三村因地制宜地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示范村。

此外,晓景乡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也展现了生态茶产业的蓬勃生机。园区覆盖了管家、高寨、暗塘、野溪等4个村,由于生态、海拔、气候、土壤条件优越,茶叶已成为该乡的主要产业。如今,晓景乡正着力打造集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周边群众提供稳定的务工收入,同时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实现农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目标。

晓景乡与南腰界两地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34年,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并在晓景乡长岗岭驻扎。这一历史篇章为当地留下了数十处红军战斗遗址遗迹,如红三军司令部旧址(余家桶子)、大坝祠堂战斗遗址等,这些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当地政府修建了连通晓景与南腰界的快速公路,全长9.18公里,总投资1.3亿元。这条公路的建成通车将极大地促进沿线地区的乡村振兴和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同时,南腰界境内段旅游公路的通车也为晓景集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作为城市的“门户”和“脸面”,连接高速路的快速干道同样受到重视。该乡已对快速干道沿线的270多户房屋进行了风貌改造等环境提升工程,为晓景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还计划利用快速干道两旁的500亩连片土地发展特色农业,如羊肚菌和草莓等,将这条2公里多的快速干道打造成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带,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生态化发展,为晓景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晓景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一区两园三带”,即:规划建设水池至集镇新型工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七三特色田园、管家盖上生态茶观光园,全力打造晓景至野溪连接侯家盖上中药材产业带、大土连接六台山生态畜牧产业带、长岗岭至七三连接南腰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战略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进程。

展望未来,晓景乡将继续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以更大的力度、更强的举措推动创新发展,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全乡干部群众将按照沿河县委县政府安排,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晓景力量,努力把晓景建设得更加美好。

“目前,晓景乡‘一轴两翼’发展雏形初现,全乡干部群众正用实干把发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张珍飞对“一轴两翼”产业发展规划充满了信心。

(本版资料图片由晓景乡党委提供)

--> 2024-12-31 ——铜仁沿河自治县晓景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925.html 1 晓景洒金辉 山乡焕生机 /enpproperty-->